⑴ 古代人喝的酒多少度
古代的酒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於二十度,沒有現代的酒度數那麼回高。
古人釀酒,答大多用五穀或者果子來釀酒的,所以釀出來的酒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這種酒對身體有好處,一般古代女人也喝,但大多不會貪杯。
(1)清朝白酒度數是多少擴展閱讀:
當時最有名的應該是米酒,米酒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因此深受人們喜愛。當時能喝酒的名人號稱「千杯不醉」幸虧酒的度數不高,否則會大傷身體。
酒文化雖然是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但長期飲酒還是會引起身體的不適,也絕對不是你過度貪杯的理由,保持適度的飲酒習慣,才不失酒文化的真正內涵。我們現代人,一定要秉承著對自己好更是對家人好的思想,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家人負責。
⑵ 古代的酒的度數是多少,為什麼一喝酒動不動就是幾大壇
古代的時候一些詩人和江湖游俠都是好酒之人,遇到知己的時候都是抱著壇子喝,每一個人的酒量都是特別大,那麼古代的酒大概在多少度呢?
其實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時人們的主要飲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現代人的大。
等到明朝的時候,人們依舊喜愛發酵的低度數酒,所以,蒸餾的酒水並沒有得到非常大的普及和喜愛。等到清朝的時候,滿人統治天下,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使他們更傾向於度數高的酒。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釀發酵酒,度數比較低,9度到18度那樣,後來的蒸餾燒酒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綱目》的記載里,燒酒在是元朝時出現的。
⑶ 古代酒的度數是多少啊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製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裡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穀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櫱釀的酒,櫱就是發芽的穀粒,釀出的是黃酒。後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麴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櫱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麴,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麴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製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麼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並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麼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櫱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後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麴的製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麴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葯,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後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於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⑷ 明清時候的白酒有多少度啊
20度左右.
⑸ 白酒度數一般是多少
酒的度數表示酒中含乙醇的體積百分比,通常是以20℃時的體積比表示的,如50度的回酒答,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酒精度一般是以容量來計算,故在酒精濃度後,會加上「Vol. 」以示與重量計算之區分。
再例如:7%(V/V),其意思是100單位體積的酒中含有7單位體積的乙醇,也表示100升酒中含有7升的乙醇。另外,酒精的化學式為C2H5OH。
拓展資料:
1、標准酒度
標准酒度(Alcohol% by volume)。標准酒度是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Gay-Lussac)發明的。它是指在20℃條件下,每100毫升酒液中含有多少毫升的酒精。這種表示法比較容易理解,因而使用較為廣泛。標准酒度又稱為蓋.呂薩克酒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此法,或用縮寫GL表示;
2、英制酒度
英制酒度(Degrees of proof UK)。英制酒度是18世紀由英國人克拉克(Clark)創造的一種酒度計算方法;
3、美製酒度
美製酒度(Degrees of proof US)。美製酒度用酒精純度(Proof)表示,一個酒精純度相當於0.5%的酒精含量。
⑹ 古代的白酒度數一般是多少呢
古代分水嶺在元朝,元朝以前都是釀造酒,酒度不會太高,最多也就5-8度,元朝時候出現了蒸餾酒,酒度大幅度提高,應該與今天白酒差不多了。50度左右應該沒有問題。
⑺ 古代酒的度數是多少
古代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⑻ 清朝人都喝什麼樣的酒,多少度數詳細些!謝謝!
中國古人喝就是現在說的米酒
是用酒釀榨出的汁,頂多過濾一下
現在的是蒸餾酒,也就是燒酒
中國人要到明朝才掌握這門技術
不過西方人很早就會了
最早要算威斯忌了
有凱爾特人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