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酒廠的位置,如何去
我覺得現在你要是不知道什麼位置用導航。一找就找過去了,或者現在都用位置分享。找到位置。就容易的多。
『貳』 酒怎麼去甲醛
去甲醛的首先是通風(有規律性的通風),增加室內溫濕度,高溫可以讓甲醛揮發的更快,一般只要能洗能曬的物品,就不怕甲醛會超標!酒是去除不了甲醛的
『叄』 請教明天坐車從無錫回連雲港有兩瓶白酒包裝好的可以帶進無錫汽車站坐車嗎。
可以啊,我就帶過的,白酒數量限制好像就兩瓶
『肆』 怎麼樣去推銷白酒
你的這個問題問的太廣泛了,在這也沒說清楚你是業務員還個體老闆還是公司老總,也不知道你說的推銷白酒是往什麼市場推銷,也不知道你所做的什麼渠道,在這我簡單的給你一個大概的白酒推銷的一個方案僅供參考
殺入縣鄉市場的四大法則 [/M] 廠家要幫助縣級經銷商控死和縷順雜亂無章的下游網路,使之乖乖地為我所用,再配以科學的價格體系,策略性地壓貨,做好當地的終端規范化,才能在縣、鄉市場站穩腳跟。
全國性食品巨頭先城市後農村,目前已經把觸角伸向了縣鄉市場,與當地品牌正面沖突,促銷戰、價格戰此起彼伏。
縣鄉市場地勢分散,物流成本極高,渠道犬牙交錯,保質期短的產品若想下沉,必須藉助縣級經銷商。
但縣級經銷商多從原有地級市批發戶或分銷商轉化而來的,資金和業務實力小,倉儲和運輸能力差,幾乎沒有管理意識,做生意靠感覺,做業務靠習慣,逐利心態過重,只求短平快。藉助他們做市場,如何揚長避短?
法則一:限制二批
縣級市場的二批(縣城區或鄉鎮的批發商),既可愛又可恨:大部分都有配送能力,對提高產品鋪貨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們的勢力范圍很難劃清,尤其是鄉鎮二批,時常越界送貨,為了爭奪客戶,一竿子捅到底地利用降價或折扣,很難管控。
要知道,中小品牌主要就是靠高利潤來拉動銷量。價格一旦透明,失去利潤優勢,所有的市場招數都是徒勞。如果縣級經銷商靠二批鋪貨,更容易受二批左右而束手無策,產品會很快死在渠道中。相對而言,暢銷品牌指名購買率高,價格透明,二批的降價空間不大,危害略小。
怎麼辦?核心思路是讓縣級經銷商直供終端,弱化二批職能。
甩掉二批,直控終端。
1.一般縣城的零售店數量有限,少則70家~80家,多則120家~130家,超大縣或縣級市會更多一些。縣級商投入一兩部車,完全有能力直配終端,由於縣城內的二批對終端控制能力比較弱,抓住零售店逐利心理,甩掉二批,直接讓利終端,很快就能把終端歸入麾下。
2.由於鄉鎮及村莊的零售店數量少,布局分散,配送成本很高,因此縣級商很難避開鄉鎮二批直供全部零售店。即便如此,依然不能過分依賴二批,縣級商要努力對距離較近或較大的農村網點直配。
舉例來說:以一個縣有7個~8個鄉鎮計算,通常包含10家~15家二批、200家~350家零售店,一般縣級商每車每日直配30家~40家店面,兩部車三天送一次,至少能掌握縣城周邊鄉鎮(通常也是銷量較大的)一半以上的零售店。
3.將被舍棄的二批作為一家普通的零售店來對待,而且,甚至將善於降價或竄貨的二批的供價故意抬高2%~5%,以穩定價格。
避免二批反彈。
被繞開的二批肯定不幹。他們或拒絕接貨,或聯合抵制不進貨。縣級商可以參考兩個解決辦法:
1.對於拒絕接貨的二批,只要付出一些時間成本,堅持不懈地與之溝通,態度謙恭而誠懇,商家往往容易諒解「有笑臉」的供貨商。對稍微難纏的客戶,給予一些品嘗品或贈品,會很快改善關系,對方也很容易接受你無法給他價格優惠的諸多搪塞:「廠家要求全部統一供價,我不遵守就要被罰」,「現在產品的利潤都很低,不只是這一個產品」……
2.二批們為爭取最大讓利,可能結成短暫而且鬆散的小聯盟,聯合跟縣級商叫板,這時可以分化瓦解:對比較好溝通、遵守秩序的二批給予適當優惠(2%~5%之間),對善於價格戰或不服管理的個別「刺頭」,堅決停貨,等銷售形勢好起來,他們便會主動要求供貨,或從其他二批處進貨。
法則二:新品上市不妨高價高促
廠家拿著產品找到縣級商時,不論你的價格高低,經銷商總會說:「你產品的價格太高,本縣很難銷售。」其潛台詞是:一,經銷商希望廠家給予更低的價格,或更多的促銷支持;二,經銷商對該產品確實心裡沒底。
這正反映出:縣級市場定價必須符合當地的購買力,廠家有必要指導經銷商制定科學的價格體系。但實際上,廠家往往只是簡單地給經銷商一個最低出貨價和建議零售價。
新品一上市,在消費者心中的價格定位非常重要。隨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消費者不會買過於便宜的產品,但他們並沒有形成清晰的購買判斷標准,往往靠廣告和產品外觀等作為判斷依據。這樣一來,你再低的價格也不會讓他們感到實惠。相反,只要有合適的、獨特的賣點,以及有吸引力的利潤空間,相對高價的產品在渠道也是受歡迎的。
對縣級商來說,最好的定價策略就是「高價高促」,即將價格定到市場最高價上—俗話說「新品無價」,只要有賣點,不妨高定價,再投入較大的促銷來吸引渠道進貨,這樣能更好地掌控價格和利潤空間。
比如,通常袋裝125ml×40袋/箱的乳飲料產品,在某縣鄉的消費心理接受價位不能超過18元(當地只有貼牌的三鹿多緣乳曾經定價為18元,但隨著競爭的加劇,最後也降到了13元~14元),而一些成熟產品的零售價僅為11元~12元。所以該類新品可以定為市場最高價,鋪貨價最好定為11.5元~12.5元,零售價為13元~14元。這樣既能保證零售店1.5元/箱的利潤(成熟產品通常只有不足1元的利潤),又能保障經銷商的價格空間。
之後,縣級商必須要配合一些相應的市場推廣政策。比如:進貨50箱,贈廠家提供的太陽傘等宣傳品;客戶累計20箱,贈價值10元的可變現物品,但不要直接搭贈本品,因為可變現物品在各零售店的變現金額不同,不易於直接折價,而贈產品則很容易直接折價。
產品剛上市時銷量較小,渠道商都會自覺維護高利潤。隨著銷量的增加和產品的成熟,價格會逐步下降,但是廠家要控制下降的速度。比如,一些批發商或終端更願意直接降價進貨,經銷商必須用合乎情理的方式拒絕,比如強調是廠家要求的,也可以將贈品按市場零售最高價折算,讓零售店感覺要贈品比降價更實惠。
法則三:適時送貨,巧妙壓貨
送貨。
零售店通常都是現金結算,如果別的經銷商先你一步送到,或對方是暢銷品牌,加之產品的保質期較短(如袋裝乳品),零售店考慮到資金壓力和銷售風險,勢必不願再進貨。
因此,能否把握住最佳送貨時機,就成了提高鋪貨率的關鍵。
1.上午8點~12點之間是最佳送貨時段,因為零售店剛剛經過昨天的銷售,有了進貨需求,這時其他供貨商還沒來得及補貨。如果太早送貨,很多零售店還沒有取出足夠的現金。
2.零售店在下午相對輕閑,有較充裕的溝通時間,因此下午可以與有問題或需開發的零售店進行溝通,開發空白市場。
3.很多鄉鎮二批想盡各種理由要求縣級商獨家供貨,比如吹噓自己銷售量最大、網路最好,或指責臨近的二批不講規矩、經常砸價、為人差等,來擠對別人,爭得盡可能大的銷售范圍,並不管自己能否吃得下。這時換個送貨員對其對手送一次貨就可以了,如果二批追問起來可以堂而皇之地推說不知,而他通常不會窮追不舍。
壓貨。
由於現金結款(超市除外),加上產品有保質期的限制(比如牛奶等食品),零售店只要敢留貨,就代表他有把握銷售出去,而且會想盡辦法自己消化,因為他們知道現金進貨通常很難退或換貨。他多留你的產品,就會少賣他人的。
當然,對零售店壓貨也要講求技巧:
1.要給壓貨一個合理的理由,比如說:廠家規定的促銷期限很短,所以要盡快進貨。同時設一次性進貨量階梯獎勵措施,如20箱贈水壺,50箱贈太陽傘等,但贈品必須是零售店有用或能變現的物品。
2.和零售店有良好的信任和客情關系,是壓貨的基礎。只要花費一些時間聊天,再加上一點小恩小惠,很容易博得零售店的好感。
3.要掌握重點零售店的歷史銷售能力,避免帶來大量的臨期產品。
4.消費者和終端對於短保質期產品的生產日期很關注,保質期短的產品,最新生產的產品則更有競爭力。
5.新品或保質期短的產品不要大量壓貨,因為一旦出現一次滯銷或過期現象,縱使產品數量很少,小終端往往就會從此減少要貨量,甚至拒絕進貨。
6.規模較大的縣級商往往拒絕調換貨,給小零售店進貨時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事實上,目前縣鄉市場適銷牛奶產品的保質期通常在3個月以上,而且單次進貨量少,除非特別滯銷的產品,通常不會出現大損失。所以中小縣級商可以大打調換貨這一服務牌。
法則四:率先規范終端
我國北方的大部分縣城都比較小,商業不發達,像樣的超市沒有幾家。終端既混亂、又難做,縣級商也沒有終端規范化管理的意識。在這種情況下,率先做好終端規范化,尤其是縣城、鄉鎮內的終端規范化,更有利於形成暢銷印象,提高品牌知名度。
試想,某縣的縣城加鄉鎮共有300家零售店,如果能做好100家~150家零售店,產品就有遍地開花的感覺,有何理由讓消費者不信任和不購買呢?
成本低。
只需投入像POP、店招、燈箱等簡單的宣傳工具,終端商不僅不會收取費用,相反還很感激,一舉兩得。為了節省資源,宣傳品可以作為獎勵,有選擇地投放一些重點或位置好的零售店。
經銷商對宣傳品的擺放工作必須親力親為,要求送貨員將廠家配備的宣傳物資投放到位,哪怕是終端老闆好意幫忙,讓你「先放這里吧,等會兒我親自擺好」,也不可交由零售商自由處置,因為大部分店主工作忙亂,連店面都很少打掃,根本不可能認真布置宣傳品,有的甚至直接將它們變成了廢品。
統一推出價格牌,寫明原價和特價(即實際零售價),明示價格。
消費者多數還是沖動型購買,而且通常都希望自由主導購買,零售店只對我產品進行價格明示,無疑會促進消費者的購買幾率。
當然,由於這種做法違背了零售店的以往習慣,最初往往會有抵觸,但是通過「為什麼城裡的超市銷量很好,就是因為消費者喜歡自己選擇商品」等理由,不難說服零售店。關鍵是要堅持引導和監督下去。
給重點零售店陳列獎勵。
你給我最好的陳列位置,比如門前或門內兩側的箱盒堆頭陳列,我可以每天獎勵1元~2元,或每月獎勵兩箱產品。其實往往即便你不掏錢,靠時不時的小恩小惠以及客情關系,一樣能拿到最好的陳列位。
縣鄉零售店沒有規范化陳列的概念和習慣,要靠經銷商的業務人員進行指導、檢查和督促,甚至還要親手布置陳列,所以參與有獎陳列的終端不可太多(通常30家~50家為宜),否則會明顯增大業務人員的工作量,或者不增加人力很難
『伍』 怎麼做白酒
酒有多種,就說說米酒吧!何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說:「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以往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在烏鎮民間,此酒還有一個別名叫「杜搭酒」。民間有謠「貓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釀制時,首先將糯米蒸煮成飯,盛在淘籮里以冷水淋涼。再將酒麴餅搗碎,均勻地拌入飯中。而後將飯料倒入酒缸,壓平,在中間挖一個小潭,然後將酒缸加蓋密封,並用稻草或棉絮捂實保溫。數日後,若缸中間的小譚已積滿酒漿,即可將涼開水倒入缸中,以淹沒飯料為准,再封好缸蓋捂實。一周後開蓋,放入蒸桶進行蒸餾,如此二蒸二釀後,酒便釀成了。已習慣喝瓶裝酒的現代人很少能再看到過這樣"土氣"的釀酒方法了。
在公生糟坊,你可在觀賞釀酒過程之餘,親口品嘗一下「三白酒」的醇香美味,還可以購一些回家,把烏鎮的風情、美酒連同美好的回憶帶回家中,留待日後細細品味。
--------
肯頂是不一樣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現在的酒釀差不多,頂多就有點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憐,要不古人怎麼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國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餾酒之一(其餘五種是白蘭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國白酒在工藝上比世界各國的蒸餾酒都復雜得多,原料各種各樣,酒的特點也各有風格,酒名也五花八門。
中國白酒在飲料酒中,獨具風格,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白酒相比,我國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擬的風味。酒色潔白晶瑩、無色透明;香氣宜人,五種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氣馥郁、純凈、溢香好,余香不盡;口味醇厚柔綿,甘潤清冽,酒體諧調,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凈、變化無窮的優美味道,給人以極大的歡愉和幸福之感。
我國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數這樣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國家是罕見的。近幾年,國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數,有不少較大的酒廠,已試製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現市場初期,大多數消費者不太習慣,飲用起來總覺著不夠味,「勁頭小」。90年代初,城市消費者已經開始習慣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好的品種了。
白酒以前叫燒酒、高糧酒,建國後統稱白酒、白乾酒。為什麼叫白酒、白乾和燒酒?白酒就是無色的意思,白乾酒就是不摻水的意思,燒酒就是將經過發酵的原料入甑加熱蒸餾出的酒。
白酒的名稱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麴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麴、瓜干為原料生產出來的酒。有的以產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乾、曲阜老窖、蘭陵大麴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還有的按發酵、貯存時間長短命名,如:特曲、陳曲、頭曲、二曲等。二鍋頭、回龍酒等,則又是以生產工藝的特點命名的。二鍋頭是我國北方固態法白酒的一種古老的名稱。現在有的酒仍叫二鍋頭。現在的二鍋頭是在蒸酒時,掐頭去尾取中間餾出的酒。真正的二鍋頭系指制酒工藝中在使用冷卻器之前,以古老的固體蒸餾酒方法,即以鍋為冷卻器,二次換水後而蒸出的酒。所謂回龍酒,就是將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為回龍酒。
----------
家葡萄釀酒方法
主要原料 葡萄。
設備用具 盆、陶瓷缸、乳膠管、竹篩子、豆包紗布、罐或陶瓷缸、紗布等。
製作方法 選擇成熟前15~20天未噴灑農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爛果及其它雜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為葡萄皮表面存在著野生酵母,在清汁發酵時發揮酵母作用。選好後,把手洗凈,用兩手在盤里用力揉搓葡萄,擠出葡萄汁。在已准備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篩子,將擠出的葡萄汁濾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篩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紗布包好,用力擠壓出殘余的果汁,擠出的汁也裝入缸或罐中。正常情況下,葡萄出汁率為70%左右。將裝有葡萄汁的缸、罐靜置12~20個小時,用乳膠管或無毒塑料管將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個容器中,進行發酵。為防止發酵時汁液外溢,發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裝得過滿,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經過兩晝夜,葡萄汁開始發酵,特別旺盛時,可聽到沙沙聲,同時可以嗅到酒香味。發酵過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適時補糖和控製品溫。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發酵釀酒,1克糖份可產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為15%,出酒度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為20%,出酒度則為20 x 0.56=11.2,說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來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須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例如,釀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為15%),需添加白糖數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為20%,則加糖量為(12-11.2)X1.8=1.44克(這里的1.8是按理論推算出來的,即釀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則加糖量分別為64.8克和14.4克。以此為基數,根據葡萄汁量來計算。
適時補糖。一般在發酵旺期添加為好。根據釀酒時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產酒要求的酒度決定白糖的添加量。
控製品溫。品溫是葡萄汁的發酵溫度。最宜溫度為18℃-22℃。溫度過低,不易發酵;溫度過高容易引起雜菌感染。在這個溫度下維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盡,還要靜放2~3天,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一次分離。將上清液抽出,裝入事先洗凈的缸、壇里、密封陳化。要裝滿,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氣中的雜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噴灑一點食用酒精(因為酒精比重小於葡萄酒,所以飄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絕空氣和防雜菌污染的作用,同時還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經過20天後,仍採用虹吸法進行第二次分離,分離後仍需陳貯3-5個月即成。
工藝流程 選料→揉搓→濾汁→靜置→吸上清液→在18℃~22℃溫度下加糖發酵→靜置→吸上清液陳化→分離陳貯→成品。
『陸』 明天要去吃酒席了,不知道在哪怎麼辦
吃酒席不會是你一個人吧,打聽一下不就知道啦
『柒』 乘坐高鐵可以帶白酒嗎
可以。
乘坐火車不能攜帶散裝白酒,如果要帶白酒,可以攜帶封閉好的瓶裝白酒,並且攜帶的數量上限為6瓶裝的一箱,但是白酒的度數如果高於50度,旅客只能攜帶兩瓶乘車。
同時根據規定:乘車免費攜帶品成人20千克、兒童10千克,長、寬、高相加不超過160厘米,乘動車組不超過130厘米。超過規定物品應辦理托運。禁止攜帶、托運危險品。對於酒水,火車站是可以辦理酒水托運的,如果擔心在路程中酒水因為碰撞而破裂可辦理托運。
(7)明天白酒怎麼走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首先是乘車時的攜帶行李大小要求,新規中增加乘坐動車組列車乘客只能攜帶長寬高總和不超過130厘米,重量不超過20千克的行李。
還有就在車上時,不同席別座位是不能隨意串列的。現在在乘車過程中,因為要到餐車吃飯、上廁所、取開水等一些情況,在各車廂間相互走動是很常見的。但是從明天起,除非有特殊情況並經列車長同意外,持低票價席別車票的旅客不能在高票價席別的車廂停留。
還有最後一點變化就是,下車後,車站將不再回收車票。在舊規中,有一條為:「車站對已使用完畢的車票應回收。旅客需報銷時,應事先聲明,站、車將銷角的車票交旅客作為報銷憑證。但學生票不給報銷憑證。」新規中,出站時車站回收車票的條款已被刪除了。
『捌』 中國白酒如何走向國際市場
雖然中國白酒在中國發展速度驚人,但是與國外的洋酒和紅酒在中國市場大肆跑馬圈地相比較,作為中華民族主要文化載體的白酒卻在國際酒類市場一籌莫展,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白酒人心中的痛。 中國白酒存在四個問題:一是國外缺乏白酒標准;二是白酒沒有批量進入國外流通市場;三是缺乏海外認知度;四是中國的白酒文化在國外消費者心目中並沒有概念,而不像中國人已經受到幾千年白酒文化的熏陶。 關於白酒標准問題。因為白酒畢竟是要入口的,作為一種飲品,消費者首先要關心的是這種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會給身體帶來危害,在歐美等國家,沒有標準的食品是消費者不敢嘗試的瓶頸。但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恐怕也不是一個酒企能夠做到的,它需要中國的政府機構、相關行業協會、酒企一起推動中國白酒標準的國際化,需要打通市場准入、流通的各個環節,才會真正讓中國白酒走向全球化。確定國外標准,打消國外消費者疑慮,恐怕是中國白酒走向全球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國際化就會成為死結。 建立合作同盟,從歐美發達國家入手,快速切入國外酒類的流通市場。這里的合作同盟,一是指中國的相關白酒企業可以聯手結成同盟開拓國外市場;二是指要與國外大型的酒類貿易商等形成戰略聯盟,藉助他們的渠道快速進入國外的流通市場。從歐美等發達國家入手,是因為這些國家對其他國家會起到示範效應,這些國家一旦突破,其他國家進入就相對比較容易了。有了渠道的支撐,才能真正建立中國白酒國際影響力,國外消費者才會更大范圍的接觸中國白酒。 強化中國酒文化的傳播和體驗,把中國白酒消費融入國外消費者的生活,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這恐怕是中國白酒最終才能在國外站住腳跟,並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洋酒和國外的紅酒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快速發展,就在於他們不是單純在推廣他們的產品,而是在推廣他們的文化,並把這些酒類的消費逐步轉化成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洋酒和國外紅酒的營銷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文化推廣的成功,來源於洋酒、紅酒生活方式推廣的成功。也就是說,中國白酒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洋酒、紅酒在中國的文化營銷、體驗營銷、生活方式營銷是值得中國的白酒企業認真研究和學習的。 首先讓中國的文化、酒文化來征服國外消費者,使他們對神秘的中華文化通過白酒這一載體來進行感受和理解,並進而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其次才是白酒產品本身給消費者生理上和精神上帶來的感受和認知。所以在中國市場上傳統的價格戰、促銷戰等方式並不適用於國外市場的運作,而應把重點放在文化營銷、體驗營銷、生活方式營銷上。當然這個文化營銷不是在國內一樣、單純的某個白酒的品牌文化營銷,而是一種大文化營銷、一種中華文化的營銷、一種中國酒文化的營銷。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大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以及國際之間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速度的加快,使有著國家品牌背書的和中華文明和文化重要載體的中國白酒在國際市場上的認知和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 盡管中國白酒的國際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我們只要去做,中國白酒的國際化一定就會到來,甚至產生世界級的白酒奢侈品牌。 歡迎與globrand(全球品牌網)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毛小民:企業咨詢顧問,營銷實戰專家,十多年的企業一線營銷操作和管理經驗,先後擔任企業業務代表、區域主管、銷售經理、營銷總監、負責產供銷一體的分公司總經理、事業部總經理等職,也曾從事媒體經營和企業咨詢顧問工作,曾在《銷售與市場》《商界評論》等雜志和《中國經營報》等報紙發表大量的專業文章,20多家網站的專欄作家,多家媒體顧問和特約撰稿人,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究員,榮獲2007年度中國管理咨詢行業評選十佳咨詢師稱號。)進入毛小民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