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同糧食釀出來的酒,口感有什麼不同比如玉米高粱大米小麥糯米
小麥、大麥、豌豆類糧食
此類糧食由於其蛋白質成分過高,因內此容易導致雜容菌在釀酒過程中的過度生長,產生雜味物質會令人感到不適。
糯米、蕎麥
大家都知道糯米和蕎麥的粘性比較高,使用該糧食釀酒容易板結而使糟醅的透氣性下降,導致白酒發酵的效率大幅降低。
大米
大米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釀酒材料,但是由於其脂肪和纖維素含量過高,所釀白酒的口感上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玉米
使用玉米釀酒有一個特點,甜味較高,這是由於植酸含量過高導致;而玉米的脂肪含量也比較高,導致白酒的邪雜味比較重。
紅薯、馬鈴薯、木薯
薯類糧食的蛋白質含量和脂肪含量較少,但是果膠含量過高,容易導致雜菌的滋生,影響口感。
高粱
最主要的特點是澱粉含量過高,易於發酵,而內部所含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的比例也十分平衡,微生物的發酵產香順利,不會導致雜味物質的生成,是作為理想的釀酒材料。
Ⅱ 你喝過純糧玉米酒嗎是何滋味
當然喝過了,我們這里就有一家釀酒小作坊。其中就有玉米酒 味道非常好;
我想著,看他們喝酒的場景,該不是舊時候那種自然液態發酵的酒吧?十幾二十幾度,黃酒一樣度數,要不都那麼能喝呢?當然這個不好意思問,就對門昌說:“寄點我嘗嘗吧。”幾天後收到快件,一個飲料大瓶子,裝的有3斤的樣子。仔細看看酒體,感到有點靠譜,顏色和濃度是原漿酒的樣子。
當然是原漿酒,只是不知多少度,要是50度就好了。打開瓶子,嫩玉米的甜香陣陣地飄出來,一下勾回到小時候玉米地里掰吃嫩玉米棒子場景。第一口喝進去,甜絲絲的,沒有酒精味,只有嫩玉米的清香,下到肚裡,胃有反應,熱乎乎的,確定這酒有50度。
我喝了10年的醬酒,一直認為不會再喜歡其他酒了。再說我喝醬酒比較傳統,都是先買回來,放3-5年以後再喝。加上釀出5年後才出廠賣的時間,夠年頭了,喝著順口。這次喝門昌的包穀酒,第一次就這樣慢慢細品,沒感到口感、味道有特別之處,只是覺著順口,喝著舒服。品了2杯,3兩的樣子,一點酒意沒有,沒有再喝。我的酒量一斤不醉,平時每天只喝一杯酒。
第二天、第三天繼續喝,還是一頓2杯,明白過來這酒的不一樣了。用我的感受來形容:沒有酒精味,只有嫩包穀的清香,不辣口不刺喉,進口也是嫩包穀的微甜,喝下胃裡溫暖有熱度。喝著順滑舒服,給人極其干凈的感覺,50度白酒居然3兩之內沒有酒意,也沒試過喝多少才有微醺。
總體評價是原漿糧食酒,沒有酒精香精什麼的,不過喝了三次後,再喝其他的酒卻能明顯感到是不是勾兌。我的感覺還比較遲鈍,就能鑒別,很容易聞到酒精味,嘗到香精糖精味。我試了多次,有幾個朋友自釀的糧食酒,包括高粱、苦蕎、紅纓子、大米酒,凡是原漿酒,不論75度、65度,無一例外都一個共同的特點:干凈,口感很乾凈,沒有雜味。然後嘗了幾個商品酒,都能感到酒精味和香精味。
所以我認為,包穀酒,起碼哈尼族人自釀自喝的包穀酒,就是真的酒。後來陸續有酒友品嘗,到目前為止,一致認為是真酒,沒有勾兌。
最後重復說下口感。真的原漿酒,包括前幾天在汾酒廠品嘗的65度原漿,都一個特點:干凈無雜味。和商品酒比起來,勾兌酒像可樂,原漿酒像山泉,就這比方。
我後來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這個“干凈”口感,讓門昌手機拍幾張包穀地照片。他當時正好在山上採茶,上山路上順手拍了幾張。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再問他,果然他們哈尼族人種包穀,不打葯也沒化肥。這樣干凈的包穀已經少見了,又是民族傳統釀酒工藝,釀出酒來怎可能不幹凈?
Ⅲ 玉米釀出來的白酒好喝嗎出酒率如何
口感什麼的還是要自己嘗了才知道,具體可以到寧波傳成酒械了解一下,寧波傳成酒械以一百斤玉米的出50度的白酒能達到,65到70斤
Ⅳ 多種糧食釀造的白酒是什麼口感
多糧白酒口感好於單糧白酒。
主要表現白酒香味、細膩方面。不同釀酒工藝,白酒口感不同,不好具體形容。
Ⅳ 關於糧食酒的問題,玉米酒和其他糧食酒那個味道好喝,成本有多少
我們家釀酒快20年,一直以包穀酒為主,包穀酒屬於清香型,口感較烈,有一定的地域型,醬香型和濃香型的市場大一些,純糧包穀酒,喝後不上頭,不口乾,釀酒技術可以的話,出酒率應該是不錯的
Ⅵ 玉米釀出來的酒屬於什麼香型的白酒
玉米釀造的酒不能判斷香型。
香型與生產工藝有關。
北方水泥窖池,塑料布封口,專玉屬米秸稈做輔料,玉米粉碎成面狀,糖化酶、酵母做發酵劑,發酵期10天左右~清香型。
南方整粒玉米發酵,輔料用量很少,小曲做發酵劑,入池發酵溫度稍高一些,石頭窖池,發酵期30天左右~改良版醬香型。
泥窖,封口用泥,玉米粉碎,輔料25%~30%入池溫度低,發酵期長達50天以上,這個應該是濃香型
Ⅶ 玉米酒好喝嗎什麼口感
沒喝過,石榴酒好喝
Ⅷ 玉米酒的口感是什麼味的
玉米酒口感與釀酒工藝有關。
就是說白酒口感取決於釀酒工藝,可以釀造濃香型、清香型等不同香型白酒,口感區別很大,玉米酒缺點是,帶有易帶油哈子味。這是釀酒的玉米沒去掉玉米臍,油脂多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