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斤糧食能出多少白酒 100斤糧食能釀多少酒
固態發酵出酒率相對要低很多,100斤玉米也就是出40-50斤50度的白酒就到頭了,而且一般都要蒸兩三版次,甚至蒸四五次權的都有。現在酒廠一般都是用液態發酵,一次蒸餾完成,100斤玉米可以出50度的酒65-75斤。
Ⅱ 一斤糧食能出多少白酒
之前很多酒友,或者是一些同行,或者是一些對釀酒不了解的朋友,都質疑我說的五斤高粱出一斤酒,三斤苞谷出一斤酒的說法。甚至一些朋友比較極端,直言我是為了提高酒的賣價,不安好心;或者說我不懂釀酒,胡說八道。有時候有些留言我看著挺生氣,有種想對罵的沖動,不過想想還是算了,我今天就專門寫一下,為什麼我們的出酒率只有這么高。
Ⅲ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
老話常說:無酒不成席。酒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古代的時候,還有很多的大文豪都和酒有關,甚至還寫出了許多和酒相關的千古名句。比如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他平生就有兩大愛好,寫詩和飲酒,尤其是愛飲酒作詩,他的很多作品就多是在醉時寫出來了。在民間還有著「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的俗語,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於酒的喜愛。在過去農村裡有很多釀酒坊,也有不少人家中自己釀酒。那一斤糧食能釀多少白酒呢?為什麼現在農村裡釀制糧食酒的越來越少了呢?
其次現在會這個手藝的人不多了。以前會釀酒的老師傅現在都已經老去了,而年輕人多數在外面打工,他們也知道釀酒不掙錢,所以不願意學習這門技術,於是就出現了技術失傳。
再次,農村喝酒的人越來越少了。現在農村留下的多數是一些老人,年輕人很多都在外面打工。而且現在很多人都買車了,而喝酒不開車也成為了共識,所以喝酒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Ⅳ 多少糧食釀一斤酒
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白酒該如何釀制?各位,這個問題屬於科普類的,是個難得的好題目。而且,它很接地氣。但話又說回來了,如今市面上的白酒紛繁復雜,其釀造手法也千變萬化,其中有些關鍵步驟其實是保密的。所以,咱這里介紹的白酒的釀造過程,是最普遍的那種。
我國生產白酒方法有固態法、半固態法和液態法。固態法是指固態醅發酵、固態蒸餾;半固態法是指固態醅發酵、液態蒸餾;液態法是指液態發酵、液態蒸餾。
蒸酒分三個階段,第1階段溫度在78.3度以下,接頭酒100斤糧掐頭0.5斤單接出(頭酒不能喝),第二階段溫度在78.3-95度之間,這是理想的商品酒,50度以上;第三階段溫度在100度左右,尾酒可與頭酒放一起。
Ⅳ 做一斤白酒需要多少糧食
一斤白酒需要三斤糧食。
Ⅵ 做一斤白酒需要多少糧食
一斤白酒需要三斤糧食。
成品的白酒,要先粉碎高梁,粉碎後的原料要與發酵糟充專分的混合屬。
然後將混合的糧食蒸煮,發酵,蒸餾,封窯。這期間的會有流失,而製作一斤白酒則需要三斤的糧食的量。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3斤糧食一斤酒之說。
而不同的糧食的加入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口感和味道,像高梁酒,就是包含了優質的高梁、大米、糯米、小麥、玉米等糧食,口感就會更香濃純正。
Ⅶ 做一斤白酒需要多少糧食
我國民間自古就有3斤糧食一斤酒之說。
釀酒生產工藝、發酵期、曲種、香型不版同其出酒率不權同。
出酒率一般以65度計算。有原糧出酒率和澱粉出酒率,絕大多數酒廠按原糧出酒計算。
麩曲酒5-8天發酵,出酒率一般按45%即2.2斤原糧出一斤65度白酒;大麴酒28-45發酵,出酒率一般在35-40%即3斤原糧一斤酒。
白酒(外文名:Liquor and Spirits ),以糧谷為主要原料,以大麴、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製成的蒸餾酒。又稱燒酒、老白乾、燒刀子等。酒質無色(或微黃)透明,氣味芳香純正,入口綿甜爽凈,酒精含量較高,經貯存老熟後,具有以酯類為主體的復合香味。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澱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酒。而嚴格意義上講,由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勾兌而成的配製酒則不能算做是白酒。白酒主集中在長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貴州仁懷、四川宜賓、綿竹三角地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質量最優的蒸餾酒產區,分別為中國三大名酒 的茅五劍,其白酒產業集群扛起中國白酒產業的半壁河山。
Ⅷ 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來
白酒釀酒工藝,一斤糧食可以做出多少酒?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的答案,得根據工藝來具體劃分,就算同一工藝,不同的釀酒師或者同一個釀酒師也無法完全做到同等糧食釀出完全同等數量的酒來。
再者根據釀酒用糧的不同出酒率也不同,單糧酒和多種糧食混釀的出酒率也不同。具體來說大米或者糯米釀酒出酒率最高,其次玉米釀酒出酒率也較高,高粱出酒率較低,時下在出產苦蕎麥的西南高海拔地區興起的苦蕎釀酒出酒率更低。
出窖時加入新料成為五甑材料,即為大渣,二渣,三渣,四糟和扔糟。扔糟即為一般酒糟,其餘四甑仍下窖發酵。正常的出酒率為高粱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以酒精度65%,計算),大約為澱粉原料出酒率理論值的,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