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應酬的朋友一定少不了酒,那為什麼有些酒上頭,有些酒沒事
上頭——專業的品酒師並不認同這個說法,就跟上火也不是一個醫學術語一樣。不過,這並不妨礙它在大眾中流傳,並形成一個評判白酒的專有詞彙。不同的人,對上頭的感受會有差別,比如酒量小的,不管什麼酒,一杯就感覺上頭,酒量大的,喝上半斤、一斤才會有上頭的感覺。這當然跟酒量有關。喝酒前先吃菜,酒在胃腸中吸收會變慢,上頭的感受會減輕,時間也會減緩。除了以上的因素,我們最認可「上頭」這個說法成立的原因,就是不同的酒,同樣的人用同樣的方式喝,有的會「上頭」,有的並不會。上頭的感受,大概描述的話,就是喝完會感覺頭痛,以及伴隨其它症狀,比如喉干、反胃,以及第二天酒醒後,這種感受仍然殘存。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與水,能佔到98%的含量,不過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微量成份,盡管上頭的原因,爭來爭去,沒有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是這些微量成分造成的。醛類物質是白酒中的主要呈香類物質,不過含量太高的話,也會讓人喝起來不舒服。白酒中少量的雜醇油,能提升白酒的品味,讓它有醇厚感,但是量太多,可能會讓人有類似中毒的反應,喝完感到頭痛,即使第二天醒酒以後,還讓人感覺不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把它認為是上頭最主要的原因所在。除了雜醇油與醛類物質,白酒中還有酸、酯等物質,酸酯平衡,比例適當,酒才好喝。如果酸類物質過多,或酯類物質過多,喝起來會讓人感覺不舒服,容易上頭。
這就是為何大家普遍覺得洋酒喝多了容易上頭,而中國名優白酒即使過量也不容易上頭的最根本原因。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的時間隨季節不同,一般在2-3個月左右,而封閉式液態發酵僅需2-3天,可見二者差距明顯。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問了,既然已經知道酒後頭痛的原因,那歐洲釀酒廠為何不改變工藝,使用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來生產「不容易上頭」的白蘭地、威士忌呢?一方水土一方物,法國波爾多和干邑地區用葡萄經液態發酵生產正宗白蘭地,蘇格蘭用大麥經液態發酵生產正宗威士忌,這些都是其最基礎的工藝,決定它們最典型的口感。如果把這一工藝改掉,就不成其為「白蘭地」或「威士忌」了。所以,對於白蘭地或威士忌而言,這是不可避免的問題。也正因如此,歐盟在堅持食品安全標准全球最嚴的同時,唯獨沒有對引起頭痛的雜醇油指標作出硬性限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何謂「中國名優白酒」?它的先決條件一定是「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由於和白蘭地、威士忌等洋酒採用相似的封閉式液態發酵工藝,雜醇油含量較難控制,大量飲用這樣的白酒,也容易引發頭痛。最後,建議,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飲用堅持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工藝生產的中國白酒。這種酒喝後只會有微醺的醉意,睡一覺之後便清醒如初,神清氣爽,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與生活,身體也好受許多。
② 為什麼白酒度數越高反而越不上頭
白酒的度數是酒精在白酒中的白分比。
一般度數高價格貴的原因是度數高說明原酒所佔比例高。因為一般的白酒是用原酒經勾兌而成。特別是濃香型白酒。
③ 俗話說「好酒不上頭」,上頭是什麼意思,究竟好不好呢
俗話說「好酒不上頭」,上頭的不是好酒。這往往成了鑒別一款酒是否為好酒的最直觀的方法。
但是除了以身試喝的方式,是否還可以通過雙眼直接看出酒是否上頭呢?看白酒液面是否有「油狀物」若存在油狀物,那可得當心飲用了!因為這種物質就是導致「上頭」的真凶——雜醇油。
什麼是雜醇油?
它常以「油」類狀態呈現,故命名為雜醇油。它是各種醇類物質的統稱,是釀酒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副產品。任何白酒中都有雜醇油,只是含量高低不同。
當含量低的時候,它是白酒風味的組成部分,帶來一股特別的芳香,對人體傷害性不大。
仲丁醇,帶來清香感;正丁醇,帶來茉莉香;正戊醇,帶來奶油味;苯乙醇,帶來玫瑰香味。
但當它含量較高,便會造成人體中毒麻醉的傷害,使神經系統充血,令人頭腦昏漲。
所以人們常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前一天喝的酒已經醒了,但腦袋非常漲疼!
原因在於——雜醇油在體內停留的時間比酒精長,難以排出體外。盡管酒醒了,但雜醇油的麻醉效果還沒有消散??
雜醇油為什麼會浮於酒面?
事實上大部分的雜醇油並不能被肉眼識別。只有低度酒或冬季溫度低時,它才會被發現。
雜醇油溶於酒精,但不溶於水,而且密度比水要小。當酒精度數低或溫度低,它便析出浮於酒面被我們發現了。
當您看見油花浮於水面,說明雜醇油含量已經很高了。這樣的酒建議您少喝?
什麼樣的酒雜醇油會含量高?
專家認為有兩種:
包穀酒(玉米酒)
各種散酒店裡最常見的廉價酒,常常會導致喝酒上頭。原因在於它所使用的原料——玉米。
前面就談到了,雜醇油是釀酒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副產品,與原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有關。
曾有科學家實驗發現,高粱酒雜醇油含量較低、穀物酒雜醇油含量中等、玉米酒雜醇油含量超標情況嚴重。
由此可以發現一個現象:市場上低端散酒以玉米酒居多,這種玉米酒(包穀酒)出酒率高釀酒快,成本較低。但一般小作坊為了利益再加上條件有限,不會去除玉米中的胚乳,在流酒過程中也不會專門過濾降低雜醇油含量,所以這種酒中的雜醇油含量很高,喝了極易上頭。
優質酒以高粱或者五糧為原料居多,正規廠家會專門進行降低雜醇油的處理,以免導致消費者喝酒「上頭」,影響品牌口碑。
劣質低度酒(酒尾等後段酒)
還有一種酒,雖然是高粱酒但「雜醇油」居多——利用酒廠後段酒製成的成品酒。
釀酒師傅常有一句名言「掐頭去尾」,指的是最先流出的酒、最末流出的酒都是品質很差的酒,要捨去!
前文所提到的酒廠後段酒指的正是——最末流出的酒。
這種酒度數低且雜醇油含量比較高,一般都是被酒廠舍棄。但有些商人利益驅動,將這些質量低劣的酒流入市場。
④ 固態白酒蒸餾時怎樣看酒花摘酒為什麼要掐頭去尾
固態法蒸餾白來酒時源,需要掐頭去尾,剛蒸餾餾出來的白酒,前段一公斤左右俗稱酒頭,裡面的香味物質含量很豐富,常用作酒頭調味酒使用。蒸餾後段,酒精度較低,香味物質缺乏,一般作為普通酒使用。
在蒸餾時剛流出的白酒,酒精度較大,酒花似黃豆粒大小,散的很快;中間段的白酒,酒花均勻,消失較慢;後段的酒精度較低,酒花細密;當出現水花時,散的很快,有花即散,這時候就要停止摘酒了,隨後摘的就是高度酒尾,品嘗酸度較高的取一些,可作為酒尾調味酒使用。
⑤ 釀酒為什麼倒掉酒頭
釀酒都有甲醇……甲醇喝了口乾頭痛對身體健康很不好……甲醇沸點低 60度………頭酒甲醇.雜醇.酒精(70度以上)含量最高.所以單獨拿掉……不過頭酒最香.適合做調料
⑥ 在白酒中,所謂的頭酒、中酒、尾酒是什麼意思
酒頭,即最先從甑鍋流出的酒,度數很高,酒花較大,消失迅速。這一部分的酒醛類物質多,暴烈味大,算不上好喝,一般都被舍棄。
酒尾,即最末從甑鍋流出的酒,度數很低,酒花細碎層疊。這一部分的酒酸類物質多,邪雜味大,算不上好喝,低於50度就不要了。
只有中間部分的酒,中酒是品質最佳的,酒精度在50-60°左右。所以,傳統時代人們常通過看酒花大小來判別老師傅是否取的是「中段酒」。
過去,釀酒師傅常用這招「看花摘酒」,選擇從甑鍋流出來的最好喝的酒。他通過看酒花大小,判斷「酒頭」「中段」「酒尾」。
(6)白酒為什麼舍棄酒頭擴展閱讀
鑒別一款酒酒質的方法:
1、感官評價法:評價一款酒的好壞,真正的做法就是品鑒。從觀色、聞香到入喉,真正的好酒純凈無雜質,香氣愉悅,入口醇厚有餘香,沒有多餘的邪雜味,苦味不明顯。
而那些假酒則恰恰相反,無論它的外形做得多麼逼真,一旦入口就知道味道不對,泛苦味,回甜太失真,粘膩不夠爽口,暴烈嗆人,喝了還上頭。
2、光譜分析儀鑒定:還有一種科學的方法鑒別酒的好壞,是通過儀器分析其中的成分,觀察酸酯是否平衡,各種有害物質是否超標。這種數據是最直觀的,比看酒的顏色、掛杯程度更靠譜。
我們普通人很難有這個資金與技術去進行分析,但是如果一個廠家敢於提供真實的酒體信息數據,那麼它無疑是大膽且值得信任的
⑦ 為什麼有些酒上頭,而有些酒就沒事
酒精並不會引起酒後頭痛,人們酒後是否不上頭,取決於酒中「雜醇油」含量的多寡;該物質會引起腦部血管收縮,從而造成腦部供血、供氧不足,引發頭痛(即人們俗稱的「上頭」)。雜醇油在人體內分解代謝極慢,因此飲用雜醇油含量較高的酒後,可能第二天都還會頭痛。
某種酒中雜醇油含量多還是少,取決於不同的釀造工藝。全球烈性酒的釀造工藝大致分為兩種——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與封閉式液態發酵。
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顧名思義,是在地上挖坑修建發酵窖池,在開放式的環境中,投入固體形態的糧食糟醅進行發酵。這種工藝在發酵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地表散熱,使發酵能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緩慢進行,從而抑制雜醇油的產生。
同時,土地及空氣裡面的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會參與到發酵過程中,使得發酵微生物非常豐富,相互協調平衡,減緩發酵速度,從而進一步抑制雜醇油的產生。中國名優白酒均採用這種釀造工藝,所以正品的十八大名酒是不上頭的。
封閉式液態發酵,是低端白酒酒採用的釀造工藝,具體流程是將紅薯玉米等搗爛、然後將大麥打碎後加入大量的水,以液體的形式放到封閉的發酵罐中,再加入純酵母菌進行快速發酵。單一酵母菌發酵的速度與溫度上升很快,酵母菌的快速高溫發酵將很難控制雜醇油的「肆虐而來」。
這就是為何大家普遍覺得幾十上百的白酒喝多了容易上頭,而中國名優老酒如洋河、茅台、五糧液等即使過量也不容易上頭的最根本原因。
⑧ 白酒為什麼要掐頭去尾
一、「掐」哪個「頭」?
最早流出來的酒被稱之為「酒頭」,度數非常高達到70-80度,但這些酒口感暴辣,傷身體的醛類物質非常多,釀酒師一般會捨去。 中間段流出的酒稱為酒身,度數在50-60度左右,酒精分子與水融合程度最好,而且這個階段有害物質最低,是整鍋酒中質量最優質的部分。
二、「去」什麼「尾」?
最末留出的酒被稱為酒尾,度數在40-50度以下,口感非常不好,酒體渾濁、口感酸澀刺,邪雜味大,常被酒廠作為下腳料倒掉。這類酒雖屬於低度酒,但沒有人會去喝。
三、為什麼要「掐頭去尾」?
蒸餾過程中各餾份的變化規律是:甲醇、高級醇、低級脂肪酸酯、醛類在酒頭中較多,在酒身和酒尾中逐漸減少。 有機酸,特別是乳酸等在酒頭中很少,在酒身和酒尾中含量逐漸增高。高級醇例如異戊醇的沸點雖然為132℃,但由於異戊醇的酒精溶液比異戊醇的水溶液沸點低,兩者的相對揮發度不同,所以,這類物質在酒頭、酒尾中含量都高,在各餾份中,異戊醇的含量成S形曲線。酒的味道,通常是酒頭香,暴辣味大;酒身比較協調;酒尾甜,但邪雜味大,所以摘酒時要掐頭去尾。掐去酒頭,分別貯存,可作勾兌酒用。酒尾經選擇適宜的餾份,也可作勾兌酒用。
四、掐頭去尾各是多少?
把酒頭單獨接出來的過程叫做掐頭,投糧100斤的糧食掐頭在半斤到1斤為宜。投糧200斤的糧食掐頭在1斤至1.5斤為宜。家庭釀酒由於糧食少,掐頭一般在1兩至3兩之間。,去尾是接完蒸餾酒後,低於50度的酒不要了叫做去尾。為了節約能源酒尾一般低於10度就不接了。
白酒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飲品,很多的人們都會喜歡在吃飯的時候來一小杯的白酒,現在很多人們在宴會時,最標準的標配就是白酒了,而且酒對我們的影響是越來越大,所以學習一些基本的白酒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