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唐如酒的作品是什麼
人間復中毒,你好總裁先生。制
② 唐酒文化有什麼來源和歷史嗎
中國唐酒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大明宮酒,研製開發了具有中國盛唐文化的扛鼎版之作——「權大明宮酒」,產品分為六大品系,分別以:貞觀之治(634年)、開元盛世(741年)、將進酒(李白)、盛世中華(2010年)、和諧珍藏、典藏大明宮為名,她們代表了唐朝到現代不同的幾個鼎盛時期及故事。
③ 酒字的左邊加唐是什麼字
táng
〈名〉形聲。從水,唐聲。本義:水池。
同本義。後作「塘」版
[pool]。如:溏濼(池塘湖泊)。
溏táng〈形〉:未凝權固的,像糊狀的
[semiliquid]。如:溏便,溏心蛋;溏瀉(輕度腹瀉)。
溏便
tángbiàn[semiliquid
(unformed)
stool]
中醫學名詞,指較稀的大便。
溏心tángxīn[egg
with
a
soft
golk]
腌過或煮過的蛋的黃沒有凝固,呈糊狀。
這個雞蛋是溏心的。
④ 唐朝人喝什麼酒
看唐朝人的記錄,動輒「會須一飲三百杯」、「莫厭狂歌酒百杯」,固然有詩家誇張的成分,但其實背後也透露了一個事實——唐朝的酒,受限於釀造工藝,普遍度數不高——沒辦法,蒸餾釀酒法要在唐以後的宋元之間才發明。當時釀酒主要是靠酒麴然後穀物自然發酵而成——更像是現代的黃酒。
當時釀酒,通常是取糧食(通常是米)、水、酒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裝入大瓮中密封,等待發酵完成。發酵時間往往從幾天到幾月不等。差不多時間打了,撒上石灰——裡面還有微生物呢,要繼續發酵酒容易酸了,撒石灰就為了結束發酵過程。
最大的特點,大約就是濁了——沒錯,濁酒說的就是這種酒。你要是不挑,簡單過濾下就能喝。這種濁酒,第一眼看上去,通常有點發綠,正如白居易所說的「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再如李白所說「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你會在很多當時文藝作品看到作者用綠來形容酒。沒辦法,還是因為釀酒工藝的問題,酒麴品質難以保證,往往混雜了其他的微生物,釀造過程中酒就綠了。
再說口感,現代人第一次喝酒,往往都是「辣」,但唐朝人估計沒有這種感受,因為當時的酒,往往是甜的,在詩文里,詩人們也經常用餳、飴((餳是唐朝時的一種甜味調料,相當於唐時的糖,飴也是一種麥芽糖漿)等來比喻酒,比如高駢的「花枝如火酒如餳」、劉禹錫的「湖魚香勝肉,官酒重於餳」等等。這也是因為工藝的問題,導致發酵的時候穀物往往有很大一部分也糖化了——這也讓唐時的酒粘稠度很高,「綠餳粘盞杓」。
當然,這種綠色、度數低、渾濁、甜味,粘稠的酒就是當時最常見、隨手可得的酒。也是被描寫最多的酒,當然有低端的,就有高端的。
剛剛的濁酒出來了,你要不心急,就先加熱一下,徹底結束微生物發酵的過程,再過濾,得到酒的品質還會更高一些。而,通過用高品質的酒麴,對於酒的品質也很有影響,比如紅曲——因為含有紅麴黴素,發酵效果更好,直至今天都是非常常用食品添加劑。好的酒麴釀出來的酒,因為相對純凈,顏色就不再是綠色,而是從紅到黃色(唐人喜歡稱為琥珀色)——應該有點接近於現代的黃酒了,這種琥珀色的酒,在唐時就被認為是最高檔的酒,還是有白居易的詩為證「世間好物黃醅酒」,白居易也是個酒鬼呀。
⑤ 唐朝的酒都有哪些品類
隋唐時期的酒有很多種,如果只從名稱來論,大約有300多種。以下介紹幾種唐朝常版見的酒類:
1、穀物酒,也權就是用穀物釀造的酒,穀物釀制的酒類很多,最著名的有:宜城酒,因產地在宜城,故稱宜城酒。桑落酒,十月份,桑落時釀制的酒叫作桑落酒。梨花酒,又稱梨花春,因在春天梨花開放時釀成而得名。鵝黃酒,因釀造出的酒色呈現鵝黃色而得名。小紅槽,酒色如胭脂,因此叫作小紅槽。菊花酒,漢代就有的一種酒,是用菊花和糯米釀成。從漢魏開始,重陽節飲菊花酒成為習俗。
⑥ 唐代詩人喝什麼酒求解
中國酒庫網內容提要:詩的興盛是唐朝文化繁榮的表現形式,通過唐詩可以解讀唐朝的歷史,這一點歷史學家陳寅恪是近代史學者當中做得最好的。本文通過對盛唐時期李白、杜甫的詩淺略分析揭示詩酒文化的繁盛,並通過對隋朝開始的酒稅政策的分析,解讀唐朝出現詩歌繁盛局面的內在因素。
唐朝的文化之繁榮,在中國歷史上有目共睹,在文化繁榮的背後,我們總能夠看到酒的影子,這樣就形成了唐朝獨特的酒文化。文學最癲狂的狀態便是詩,飲品最癲狂的便是酒,而唐朝恰好形成了亦詩亦酒的獨特文化。其他朝代雖然也有詩酒相融的現象,但是很難形成一種群體,皆形成不了象唐朝這樣的「詩酒文化」。
杜甫現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詩文中,談到飲酒的共有三百首,為百分之二十一強;李白的一千零五十首詩文中,談到飲酒的共有一百七十首,為百分之十六強。這是從現存的「詩仙」和「詩聖」的作品中得到的統計數據。因為李白作品在安史之亂後遺失的十分嚴重,所以我們不能看作在詩酒方面「詩聖」強而「詩仙」弱。恰恰相反,李白作品遺失十有八九,只拿剩下的詩來比較不太公允。
我們先從杜甫的一首詩來感受一下詩酒文化,《飲中八仙歌》中寫到:「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中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這首詩裡面寫了八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賀知章、李琎、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八人,杜甫用追述的形式來寫,因為賀知章年齡最長,排在第一位,賀知章在長安第一次見到比自己小41歲的李白,驚呼李白為「謫仙人」,解其所佩金龜換酒痛飲。首兩句寫賀知章醉後騎馬,搖搖晃晃,像乘船一樣。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猶不自知,索性醉眠井底。這是誇張地形容其醉態。汝陽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經常喝的爛醉後再上朝,天子亦不加怪罪。左相李適之被李林甫排擠罷相,豪飲如常,古語雲:「酒清者為聖人,酒濁者為賢人。」 銜杯樂聖四個字道出了他豁達的心態。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舉觴白眼描寫出這位美少年有魏晉遺風。蘇晉,開元間進士,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信佛,長期齋戒,卻嗜酒,故曰「逃禪」。張旭,書法家,被後世稱為「草聖」。焦遂,生平不詳,只知道是當時較有名氣的文人。詩中寫的最大膽的,最癲狂的還是「酒聖」兼「詩聖」的李白,范傳正《李白新墓碑》載: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杜甫這一首詩,寫出了長安城善於飲酒的八個人,從王公宰相一直說到布衣。寫八個人醉態各有特點,純用漫畫素描的手法,寫他們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現了他們嗜酒如命、放浪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再現了盛唐時代文人士大夫樂觀、放達的精神風貌。
李白的詩創作,多激昂慷慨之歌,少悲凄愁怨之曲,言閨怨者極少,言酒者甚多,大起大落,大開大闔,恣肆汪洋,瀟灑奔放,富於極為濃郁的浪漫色彩與獨特的藝術風格。再看《將進酒》,這是李白的名篇,讓我們感受一下詩酒文化。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鍾鼓饌玉何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除了前兩句之外,都沒有離開「酒」字。其中很多句子成為千古名句,比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中國的詩酒文學,到了李白的手中,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他的其它詠酒詩中諸如「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都是千古傳誦的佳句。
李白是一個恃才傲物、灑脫不羈的人,「君愛身後名,我愛眼前酒,飲酒眼前樂,虛名何處有。」喝醉了以後,他更顯露出「平視王侯,笑傲群倫」的氣概,最著名的便是喝醉後讓高力士為他脫靴、讓楊貴妃為他研墨。蘇軾評價李白「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可謂一語中的。
再看李白的另一首《江上吟》:「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興酣筆落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這首詩表達出了詩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功名富貴在李白眼裡是不會長久的,而只有詩人的作品才會千古流傳,與日月同輝,例如這句「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平就是屈原,屈原和他的詩千古流傳,楚王當年的風光早已不再,能記得的也沒有幾人了,更沒有什麼可以留給後人的。詩中亦寫出了詩人在完成作品之後,內心的愉悅與興奮,例如「興酣筆落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州。」在李白的筆下,確實江河五嶽都寫到了,「日照香爐生紫煙」的廬山香爐峰;「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太行支脈;「欲渡黃河冰塞川」的黃河等等。李白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江上吟》這首詩中,詩人的理想國度里仍然有美酒,「美酒樽中置千斛」,詩人離不開酒,詩也離不開酒。李白的詩中多是豪飲狀、豪言語,但是偶爾也有例外。例如《行路難》中這樣的句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744年李白被棄置,被迫離開長安之前,好朋友們不惜花費千金為他送行,但是一向豪飲的李白,這次卻把筷子放下了,把酒杯推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盪變化。只要有酒,喝與不喝都能催出好詩文。所以這首詩仍然沒有離開「酒」,這就是詩酒文化。
唐朝是一個酒文化充分發達的國度,「酒催詩興」便是唐朝文化最凝煉、最高度的體現。從李白個人來看,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內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成為李白詩的指稱符號,甚至成了李白個人的指稱符合。例如,後世歷代酒家的酒幌、酒旗上樂於題上「太白遺風」四字,這「太白」就是酒,而酒也就是「太白」。從酒對唐代詩歌的重要性來看,酒已內化在唐詩中,並彌散著唐代文化的迷人魅力。
也許,杜甫、李白這對兒唐代詩人中的雙星太過於耀眼,我們再看看其他詩人作品中體現的詩酒文化。
白居易《六年冬暮贈崔常侍晦叔》中「香開綠蟻酒,暖擁褐綾裘。」還有於816年作於江州的五絕《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今人還在研究「綠蟻酒」是怎麼做出來的,但是最多隻見到過有人做出淡黃色的醪糟米酒,還沒有看到過清綠色的綠蟻酒。於是有人譏諷失敗者做不出「綠蟻新醅酒」,便只好拿「白蛆淡醪糟」來充數了。白居易《戲招諸客》中有句「黃醅綠醑迎冬熟,絳帳紅爐逐夜開。」其中「黃醅綠醑」都是酒,諸如此類以酒待客的詩,在白居易作品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我們感覺到白居易雖然好客,但是詩中總有待客不至的感覺,而李白的詩中卻沒有這樣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具體緣由,我會在稍後一段文字里解釋,這里暫且按下不表。
王翰的《涼州詞》膾炙人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中介紹了葡萄酒,描寫了好酒的武將醉卧沙場的狀態。杜牧的《泊秦淮》「煙攏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寫出了燈紅酒綠的秦淮河畔,詩人對於王朝興替的感慨。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寫出了借酒送別的場景。羅隱的《自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寫出了人生患得患失不如一醉解千愁的心理。另外象李商隱的《龍池》「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高適的《夜別韋司士》「高館張燈酒復清,夜鍾殘月雁有聲。」韓愈的《留盧秦卿》「知有前期在,難分此夜中。無將故人酒,不及石尤風。」諸如此類等等,都在詩文中體現出酒,讓後人感受到了唐朝的詩酒文化。
是什麼原因唯獨讓李唐王朝盛現出詩酒文化,李白和白居易詩中場景的差異又是什麼原因呢?歷史似乎留給我們一個謎團,而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其實要從隋朝開皇時代說起。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言道:「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國家的統一,隋文帝以超凡的精力,勵精圖治,治理著一個富庶的國度。其中的很多政策,都是史無前例的,比如說關於取消酒稅的政策。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免除酒稅。看似不起眼的一個政策,卻關系著諸多方面。關於國家的稅收,酒稅是一個大項,漢武帝天漢三年,決定國家對酒實行「寓稅於價」的專賣。這樣酒的利潤多半歸了國家,落入私人腰包的大約只有三成。北周時期,「官置酒坊收利」,因為酒稅太高,遭到了百姓的強烈反對,統一之初的隋免除酒稅,可以說是為了避免激化矛盾,可是我們卻看到了有趣的一面,那就是酒稅免除了,國家沒有這方面的收益,但是隋王朝卻是富庶的出了名,讓其他朝代感到遜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免除酒稅之後,鼓勵了民間釀酒業的發展,以及酒在百姓中的普及,這樣,便催出了「詩酒文化」。
「詩酒文化」的興起,還與寒門地位的提高,「門閥士族」的衰落有關。隋文帝設科舉制度,對於南北朝遺留下來的門閥士族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隋末的戰爭湧出隴西新貴,又一次打擊了門閥士族,而武則天的政策則是連同門閥士族和隴西新貴一並打擊,那種幾個大家族聯合便可以震動江山社稷的事情,從此以後,絕無可能。門閥士族壟斷文化的現象也被無情地擊碎了。所以,唐朝詩如雨後春筍,蓬勃生長;亦如絢麗春花,迸綻盛開。可以說李唐王朝的詩酒文化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隋文帝免除酒稅、隋唐兩代打擊門閥士族打破文化的壟斷、科舉考試寒門的興起。而其中最重要的還是酒的解禁。
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釀酒技術比前代更加先進,釀造業「官私兼營」,酒政鬆弛,官府設置「良釀署」,是國家的酒類生產部門,既有生產酒的酒匠,也有專門的管理人員。唐代的許多皇帝也親自參與釀造,唐太宗曾引進西域葡萄酒釀造工藝,在宮中釀造,「造酒成綠色,芳香濃烈,味兼醍醐」。這樣來看白居易詩中的「綠蟻酒」、「綠醑」極有可能在唐太宗時代便已經釀造成功了。從酒器上看,唐人崇尚的是「美酒盛以貴器」,比如「葡萄美酒夜光杯」、再如「琉璃鍾,琥珀濃,小槽滴酒真珠紅」。這些都反映了唐代釀酒技術的高度發達,以及與之相伴的唐代酒風的唯美主義傾向和樂觀昂奮亢進的時代精神。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此後,連年戰爭,國家處於戰亂之中,軍費開支龐大,政府財政拮據,唐代宗登基初始,即於公元763年,政府被迫重新開征酒稅。從此,結束了隋唐一百八十年酒無稅的局面。到了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朝廷財政的酒稅收入竟已高達150萬緡之多,佔全國當年財政收入的1/8。而唐朝的「詩酒文化」也已經衰落了。這就是李白和白居易詩中情感差異的現實原因。
公元763年,《中國文學史》把這一年確定為盛唐文學結束的時間,這僅僅是巧合嗎?盛唐文學中的詩文幾乎有一半是在酒興中寫出來的。寒山的「滿卷才子詩,溢壺聖人酒。……此時吸兩甌,吟詩五百首。」 張說的「醉後樂無極,彌勝未醉時。動容皆是舞,出語總成詩。」現存的50000多首唐詩中,直接詠及酒的詩就逾6000首,其他還有更多的詩歌,間接與酒有關。可以說,唐詩中有50%以上,是酒催生出來的。後唐時代詩壇還出現了小李杜,即李商隱和杜牧,但是在他們的詩中再也看不到盛唐時代蓬勃進取的精神了,李商隱的詩瑰麗,但是卻也隱晦迷離,難於索解,以至於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公元763年,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真正的「詩酒文化」時代結束了。在「詩酒文化」時代結束之前,杜甫冥冥中也寫下了《春日憶李白》的詩句:「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詩句中「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感慨已經超越了時空,不僅僅是杜甫個人的感慨,更是杜甫之後所有詩人的心聲。何時能有第二個「詩酒文化」時代的到來。
⑦ 唐代酒的品種
滎陽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凍春,劍南有燒春,郢州有富水酒,烏程有若下酒,嶺南有靈溪內酒,宜城容有九醞酒,長安有西市腔酒,還有從波斯進口的三勒漿、從大食進口的馬朗酒 當然 還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西域葡萄酒
⑧ 唐朝時期有哪些酒,度數大概是多少(越多越好)。
唐朝沒啤酒,也不流行白酒,蒸餾造酒何時傳入中國,至今沒有定論,主流說法是蒙元以後才有白酒,也有人說東漢時已有白酒。我覺得,即便後一種說法正確,也只能說唐朝有白酒,不能說唐朝盛行白酒。
唐人詩詞中多出現「燒酒」一詞兒,該「燒酒」是指顏色發紅的酒,而不是蒸餾酒),上至行政高層,下至黎民百姓,主要喝的是米酒、葡萄酒,還有發酵後只壓榨不蒸餾的清酒。
唐朝酒名甚多,滎陽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凍春,劍南有燒春,郢州有富水酒,烏程有若下酒,嶺南有靈溪酒,宜城有九醞酒,長安有西市腔酒,還有從波斯進口的三勒漿、從大食進口的馬朗酒,等等等等(參見《唐國史補》卷中)。其中劍南燒春、富平石凍春在唐傳奇中屢屢出現,當屬國產名牌,近似今天大陸出產之茅台和五糧液,李白說『斗酒十千』,或許就是指的這類酒,而杜甫說的『斗酒三百』,應該是比較普通的牌子。」
這些酒的度數都很低,史料上記載唐的三勒漿、葡萄酒多是發酵後直接過濾飲用。按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記載的幾種唐酒造法,成品酒的酒精含量當在3%到15%之間,近似現在的熟啤、干啤或者加飯酒。這么一看,拋開一喝60斤的猛人焦遂不談,像李白、李群玉、王源中等人的酒量並不特別出奇,至少在大陸北方諸省,能找到一大批酒鬼可以跟李白一對一單挑。
⑨ 唐朝人喝什麼酒
應該和現在的米酒黃酒差不多,或者果酒,度數低。所以古時候的人要是喝現在這樣的高度酒專,狂飲,估屬計杯具了。
當代人看唐朝人的記錄,動輒「會須一飲三百杯」、「莫厭狂歌酒百杯」,固然有詩家誇張的成分,但其實背後也透露了一個事實——唐朝的酒,受限於釀造工藝,普遍度數不高——沒辦法,蒸餾釀酒法要在唐以後的宋元之間才發明。當時釀酒主要是靠酒麴然後穀物自然發酵而成——更像是現代的黃酒。
⑩ 唐如酒的作品
唐如酒的作品:
1、《第一名媛,總裁的頭號新寵》
簡介:她叫慕晚安——後來,安城所有人提起她時的眼神都是不屑又艷羨的。……他在雨夜將她撿了回去,眯眸淺笑,「嫁給我很委屈?」她挺直背脊,煙視媚行的微笑,「顧公子心有所屬,私生活不檢點,嫁給你不能更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