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什麼時候有了高度酒
金代的蒸餾器,被認為是高度白酒的起點。
在此之前,大都是米酒類,內如武松打虎,可以飲用「八」容大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0f40001007w1o.html
1975年12月,青龍縣西山嘴村(現更名為水泉村)一處金代遺址隨著河道開掘被發現,一件沉睡了800多年的金代燒酒鍋面世,從而揭開了金代燒酒的神秘面紗。
這口鍋是中國第一"燒酒"鍋。有人會這樣問,上海博物館不也珍藏一件東漢的蒸餾器嗎?時間不比金代更久遠?是的,該館是有這樣一件藏品。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位學者認為它是一件造酒器,普遍認為它是一件蒸餾器。這里需要做一下說明:白酒的燒制必須經過蒸餾器蒸餾這道工序,但是經過蒸餾器蒸餾的卻不一定是白酒(比如用蒸餾器蒸餾花露水)。更主要的是,現有文字中沒有任何關於東漢蒸餾器用作造酒的記載。
⑵ 中國最早的高度酒什麼年代
屬於蒸餾酒的白酒或出現在元朝,因為與發酵酒不同的是,白酒還需要經版過蒸餾的工序,而權這是從蒙古人傳到中原的技藝,原來的音名叫「阿刺吉」,這在忽必烈的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有明確記載。
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盛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而清代檀萃也曾在《滇海虞衡志》中說:「蓋燒酒名酒露,元初傳入中國, 中國人無處不飲乎燒酒。」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
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於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
⑶ 高度酒是年份越久越好嗎
酒是陳的香抄,講的是其中的乙襲酸乙酯的芳香,經過多年存放之後產生的此種物質使得酒香撲鼻。此過程也被稱為陳化。市售酒已經經過這個過程,按說明保存和飲用即可,無須放置play~醬香型白酒則可以放很久,越陳越香。典型就是茅台。葡萄酒也不是越久越好,因為其在5-10年後可能會老化,喝起來就不對味了。一般葡萄酒的適飲期是5到10年。我們手上買到的玻璃瓶的最好都不要放太久。(葡萄酒好不好不是看放了多久而是出產年份,那一年葡萄品質好,釀的酒自然就好)另外葯酒的話,不一定是放越久越好,其中葯材有可能變質。
⑷ 高度酒是怎麼釀出來的
濃香型曲酒是以瀘州老窖特曲和五糧液為典型代表。工藝特點是:混蒸混糟、泥土老窖、萬年糟(續糟)三個方面。因為酒質優美、出酒率高、出本較低,所以生產濃香型典酒的廠家越來越多。
原料配方 每甑高粱粉120~130千克 母糟用量500千克 大麴22.2~26.3千克 稻殼(填充料)夏季為25~27.5千克 冬季為27.5~31.3千克
製作方法 1.原料處理:高粱必須粉碎,粉碎度應該為通過20目孔篩的佔70~75%,麥曲粉碎度應該通過20目孔篩的佔60~70%。稻殼清蒸,使用熟糠。根據氣溫條件,進行調整投料量、用曲量、水量和填充料量,嚴格控制入窖澱粉的濃度。
2.拌糟:濃香型大麴酒是採用混蒸續糟法工藝,配料中的母糟能夠給予成品酒特殊風格,提供發酵成香的前體物質,可以調節酸度,有利於澱粉糊化,也為發酵提供比較合適的酸度,可以調節澱粉含量。
在蒸糧前50~60分鍾,用扒梳挖出約夠一甑的母糟,倒入糧粉,拌和兩次。要求是拌散、和勻,不得有疙瘩、灰包。收堆後,隨即撒上熟糠。上甑之前10~15分鍾進行第二次拌和,把糠殼攪勻,堆圓,准備上甑。配料時,如果母糟水分過大,就不能將糧粉與稻殼同時倒入,以免糧粉裝入稻殼內,拌和不勻。拌和時要低翻快拌,次數不宜過多,時間不宜太長,以減少酒精揮發。
3.蒸糧蒸酒:窖上面是1~2甑面糟(回糟),故先蒸面糟。蒸面糟時,可在底鍋中倒入黃水,蒸出的酒,稱為「丟糟黃水酒」。蒸後的面糟成為丟糟,可作為飼料出售。
蒸完面糟,即蒸糧糟(大渣)。需要更換底鍋水。上甑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做到輕撒勻鋪,避免塌氣。開始流酒時截去酒頭0.5千克,然後量質摘酒,分質貯存,嚴格把關,流酒溫度以25~35℃較好。蒸酒時要求緩火蒸酒,火力均勻,斷花摘酒,從流酒到摘酒的時間約15~20分鍾。吊尾時間25~30分鍾。然後加大火力蒸糧,以達到糧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糧時間從流酒到出甑為60~70分鍾。酒尾回入下甑重蒸。
4.打量水:糧糟蒸後挖出,堆在甑邊,立即打入85℃以上的熱水,稱為打量水。因為出甑糧糟雖吸收了一部分水分,但尚不能達到入窖的最適水分,因此必須打量水,以增加水分,有利發酵。量水溫度不低於80℃,才能使水中雜菌鈍化,同時促進澱粉細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進一步糊化,所以量水溫度越高越好。
量水用量視季節不同而異。一般出甑糧糟的含水量為50%左右,打量水以後,入窖糧糟的含水量應為53~55%。量水用量,系指全窖平均數,在實際操作中,有的是全窖上、下層一樣,有的是底層較少,逐層增加,上層最多,即所謂「梯梯水」。
5.攤涼:攤涼的傳統操作方法是將酒醅用木杴拉入晾堂甩散甩平,厚約3~4厘米,趟成攏,以木齒耙反復拉3~5次。攤涼是將出甑糧糟迅速均勻在冷卻至適當的入窖溫度,並盡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揮發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揮發,但不可攤涼過久,以免感染更多的雜菌。攤涼時間,一般夏季為40分鍾,冬季為20~25分鍾,時間越短越好。
6.撒曲:泥窖一般為10~15米3,第米3可容糧糟800~800千克。當酒醅冷卻到撒曲溫度時,即可撒曲入窖,用曲量為每100千克糧粉下曲18~21千克,每甑紅糟撒曲4~5千克,根據季節變化有所增減。地溫和下曲、入窖溫度如下表所示。
地溫和下曲、入窖溫度(℃)
地溫
4~10
11~15
16~20
21~25
26~30
入窖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
下曲
22~23
21~22
21~23
23~26
27~60
7.入窖發酵:攤涼撒曲完畢即可入窖。在糟子達到入窖溫度要求時,用車或行車將糟子運入窖內。入窖時,先在窖底均勻撒入曲粉1~1.5千克。入窖的第一甑糧糟比入窖品溫要提高3~4℃,每入一甑即要扒平踩緊一次。裝完糧糟再扒平、踩窖。糧糟平地面(跌窖後),不鋪出坎外。在糧糟面上放隔篾兩塊(或撒稻殼一層),以區分面糟。面糟入窖溫度比糧糟略高。
裝完面糟後,用黃泥密封,泥厚8~10厘米。封窖的目的是杜絕空氣與雜菌的侵入,並抑制大部分好氣菌的生酸作用;同時酵母在空氣充足時,繁殖迅速,大量消耗糖分,發酵不良。在空氣缺乏時,才能起到正常的緩慢發酵作用。
加強發酵期間窖池的管理是極為重要,每日要清窖一次,不讓裂縫。發酵期間,在清窖的同時,檢查一次窖內溫度的變化和觀察吹口的變化情況。
發酵完成後就可出窖堆放,所得到發酵糟即母糟。母糟與高粱粉、稻殼按一定比例配料攪拌,上甑,蒸糧蒸酒。
8.勾兌:不同層次的糧糟蒸出的酒,醇、香、甜、回味等各有突出的特點,質量差異很大。因此必須進行勾兌,使出廠的酒,質量一致。
9.貯存:新蒸餾出來的酒只能算半成品,具辛辣和沖味,飲後感到燥而不醇和,必須經過一定時間的貯存才能作為成品。經過貯存的酒,它的香氣和味道都比新酒有明顯的醇厚感,此貯存過程在白酒生產工藝上稱為白酒的「老熟」或「陳釀」。名酒規定貯存期一般為三年。而一般大麴酒亦應貯存半年以上,這樣才能提高酒的質量
手釀啤酒製作步驟:
決定要釀制多少公升
雖然本組合一次可以釀制約 18 公升的啤酒,但你若只想先試 5 公升看看,可以先用 4 公升的溫開水,放入 500 公克麥芽精,使其充分溶解於溫開水中,加入約 150 公克的葡萄糖,然後再加水到 5 公升。此時你用密度計測應該在 1.05 左右。
煮啤酒花
啤酒花是苦味與香味的來源,添加量約為 1 公升麥汁放 1 公克的啤酒花,煮沸時間為一小時。啤酒花的添加量可依個人對苦味度的喜好而酌量增減。煮啤酒花半小時後,可加一小湯匙的食用膠,用以促進麥汁澄清。
過濾啤酒花的粗渣
煮完啤酒花後,用紗布或細濾網過濾啤酒花的粗渣。細濾網可先放在煮沸的麥汁中殺菌。濾掉啤酒花後的麥汁放入量筒中,加開水補充到 5 公升。
冷卻麥汁
將麥汁用鋁箔紙 ( 或保潔膜 ) 覆蓋,置於室溫中讓其自然冷卻過夜。
分離澄清麥汁與其沈澱物
第二天,麥汁已冷卻到室溫,此時麥汁下層會有一些沈澱物,將其小心倒入你要准備用來發酵的容器中,盡量分開澄清的麥汁與沈澱物。發酵用的容器可以選擇不銹鋼鍋、玻璃燒杯、瓷器類之容器、塑膠容器等。發酵用容器在加入冷麥汁前用純葯用酒精殺菌 ( 酒精可裝在噴霧罐中,噴出酒精在容器上 )。
加入酵母
加入酵母後容器用鋁箔紙覆蓋,開始發酵。每包酵母有 7 公克,適合釀制 18 公升的啤酒,你若只釀 5 公升,可加入約 2 ~ 3 公克的酵母粉。發酵的溫度在 20 ~ 28 °C。
請注意:釀啤酒用的容器千萬不要用蓋子蓋緊,使其完全密不透氣,這樣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壓力太大而爆炸。
麥汁表面出現泡沫
加入酵母後的第二天,麥汁表面應該會有泡沫出現。
旺盛的發酵結束
等到旺盛的發酵結束後,麥汁表面的泡沫將消失(約加入酵母後的 3 ~ 4 天)。
准備裝瓶
在泡沫消失後的 2 ~ 3 天,可以准備裝瓶。使用回收的啤酒瓶來裝你的啤酒,回收啤酒瓶請徹底清洗乾凈,瓶內噴酒精消毒。
加入二次發酵糖
小心將你的啤酒裝在回收的啤酒瓶中,留下一點空間,以便加入二次發酵糖。0.6 公升的酒瓶放入 5 公克的葡萄糖,0.375 公升的酒瓶放 3 公克的葡萄糖。葡萄糖最好用少量的溫開水溶解,再加入啤酒中。
請注意:不要放超過建議量的葡萄糖,否則恐怕會因壓力太大而使酒瓶爆炸。
封緊瓶蓋
用封蓋機將瓶蓋封緊。
享用你手釀的啤酒
啤酒放置室溫約一個月,即可享用你手釀的啤酒。 享用手釀啤酒的適合溫度是 7 ~ 10 °C,約為冰箱冷藏的溫度。
請注意:瓶子底部會有一些酵母菌沈澱,若你想要倒出來的啤酒澄清一些,在倒啤酒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搖晃瓶子,以免酵母再度使啤酒混濁。
酒度的定義是指酒中純乙醇(酒精)所含的容量百分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純乙醇含量為10毫升,這種酒的酒度就是10°,但容量是隨溫度高低有所增減的。我國規定是在溫度20℃時檢測。也就是20℃時,100毫升酒中純乙醇含量多少毫升,是為該酒的酒度。像長城干白及干紅葡萄酒,在瓶外標紙下角,印有11%(V/V)的標記,這就是該葡萄酒在20℃時酒度為11°(V/V指的是容量比)。
酒的酒度多少,並不是、也不能代表著酒的質量風味的優與劣,只是說明酒的乙醇含量。尤其是蒸餾烈性酒,如我國燒酒(現稱白酒),並不是酒度越高越好,實際上,酒度越高對人體的刺激也越重,高酒度作為過酒癮來說尚可起些效果,但飲酒應當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享用,所以應提倡文明飲酒。
飲酒的主要作用在於助興,促進和諧、融洽、熱烈、盛情的氣氛。所以在邀酌、宴聚、慶賀、婚嫁、節日、餐食中,酒成為不可少缺的一種嗜好性飲料食品。
酒(除果酒)是一種耗用糧食較多的嗜好性飲料,其酒度的高低也標志著耗用糧食的多少,高酒度耗糧多,低酒度耗糧少,且蒸餾烈性酒(白酒)相對營養成分不如發酵酒(黃酒、啤酒、果酒、葡萄酒)。為此,在酒的發展方向上,一再提出要低度化的問題。低度主要是指要發展低酒度的發酵酒種,當然白酒的低度化也不是沒有界限,首先必須注意的是要保持蒸餾酒本身的特色。
進入90年代以來,啤酒發展迅速,已形成在我國飲料酒中第一大酒種,低度白酒(指40°以下)增長的幅度也較快。據1996年全國飲料酒產量統計,啤酒產量已佔全部飲料酒的64.2%,低酒度白酒產量約佔全部白酒產量的36%。與過去相比,在酒的消費上,由較單純的只著重飲高酒度的白酒已轉變為樂於飲用發酵的低度酒。與國際上相比,經過多年酒產品結構的改革,白酒在飲料酒總量中比重在較大下降,由70年代末佔75%左右下降到1996年只佔30.2%,但還嫌所佔比重大,因國際上蒸餾烈性酒(包括白蘭地、威士忌、蘭姆、伏特加等)只佔全部飲料酒的7%左右,如此在進一步壓縮白酒所佔比重上,還有不少工作待於深化。啤酒是國際上的最大酒種,在全部飲料酒中約佔45%左右。我國啤酒發展迅猛,相對而言,其他發酵酒種(如黃酒、葡萄酒、果酒)發展較緩慢。葡萄酒、果酒是國際上第二大酒種,佔全部飲料酒中約25%左右,對此酒種國內尚待下力量求得有較大發展。
白酒是民族傳統性酒種,過去傳統上一般酒度為60°~65°,有些瓶裝酒如茅台在54°左右,東北地區過去散裝白酒50°,兩廣地區過去散裝米白酒40°左右。如何劃分白酒酒度的幅度,目前尚無統一的規定,習慣上可認為50°以上(含50°)為傳統白酒的酒度;40°以下(含40°)的白酒為低酒度白酒;介於40.1°~49.9°的白酒為中酒度白酒。
黃酒也是民族傳統性的酒種,是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發酵酒,其中紹興酒可稱為代表我國飲料酒的國酒。黃酒營養豐富、歷史長久、性能廣泛(可三佐、三飲)、蘊含酒文化博深,可以外銷,相對來說用糧也尚少,是一個很具發展前景的酒種。黃酒根據含糖量的多少,分為干、半干、半甜、甜、濃甜5類。干酒指元紅類黃酒,酒度在12°~15°,半干酒指加飯類黃酒(為黃酒中代表產品),酒度為15°~16°,半甜酒、甜酒指善釀類黃酒,酒度在16°~18°,濃甜酒指香雪(沉缸、封缸)類黃酒,酒度在18°~20°。
葡萄酒(包括果酒)酒種分為干、半干、半甜、甜4類。此外還有起泡葡萄酒和加香葡萄酒,依色澤又可分紅、白、桃紅3種類種。干與半干酒,酒度為10°~12°,半甜與甜酒酒度為12°~15°,甜酒的酒度還可再高些至18°。
啤酒酒種不是以酒度來區分。一般市售11°~12°的黃啤酒,是指未發酵的原麥芽汁的外觀糖度為11°~12°(外觀糖度與真正糖度有區別,因除含雙糖、單糖外,還包括有短鏈糊精、微量果膠及可溶性蛋白等,故數值偏大些),其成品酒度為3°~4°。對於無醇啤酒,最好稱為微醇啤酒,因不是不含乙醇,而是含量極微,一般在1°左右。
酒的度數表示酒中含乙醇的體積百分比,通常是以20℃時的體積比表示的,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
表示酒精含量也可以用重量比,重量比和體積比可以互相換算。
西方國家常用proof表示酒精含量,規定200proof為酒精含量為100%的酒。如100proof的酒則是含酒精50%。
啤酒的度數則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產原料,也就是麥芽汁的濃度,以12度的啤酒為例,是麥芽汁發酵前浸出物的濃度為12%(重量比)。麥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種成分的混合物,以麥芽糖為主。
啤酒的酒精是由麥芽糖轉化而來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於12度。如常見的淺色啤酒,酒精含量為3.3-3.8%;濃色啤酒酒精含量為4-5%。
的度數表示酒中含乙醇的體積百分比,通常是以20℃時的體積比表示的,如50度的酒,表示在100毫升的酒中,含有乙醇50毫升(20℃)。
表示酒精含量也可以用重量比,重量比和體積比可以互相換算。
西方國家常用proof表示酒精含量,規定200proof為酒精含量為100%的酒。如100proof的酒則是含酒精50%。
啤酒的度數則不表示乙醇的含量,而是表示啤酒生產原料,也就是麥芽汁的濃度,以12度的啤酒為例,是麥芽汁發酵前浸出物的濃度為12%(重量比)。麥芽汁中的浸出物是多種成分的混合物,以麥芽糖為主。
啤酒的酒精是由麥芽糖轉化而來的,由此可知,酒精度低於12度。如常見的淺色啤酒,酒精含量為3.3-3.8%;濃色啤酒酒精含量為4-5%。
酒的度數
目前,國際上酒度表示法有三種:
第一種:標准酒度(Alcohol% by volume)。標准酒度是法國著名化學家蓋·呂薩克(Gay·Lusaka)發明的。它是指在20℃條件下,每100毫升酒液中含有多少毫升的酒精。這種表示法比較容易理解,因而使用較為廣泛。標准酒度又稱為蓋·呂薩克酒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此法,或用縮寫GL表示;
第二種;英制酒度(Degrees of proof VK)。英制酒度是18世紀由英國人克拉克(Clark)創造的一種酒度計算方法;
第三種:美製酒度(Degrees of proof US)。美製酒度用酒精純度(Proof)表示,一個酒精純度相當於0.5%的酒精含量。
英制酒度和美製酒度的發明都早於標准酒度的出現,它們都用酒精純度「proof」來表示。但三種酒度之間可以進行換算。因此,如果知道英制酒度,想算出它的美製酒度或標准酒度,只要有下列公式就可以算出來:
標准酒度×1.75=英制酒度
標准酒度×2=美製酒度
英制酒度×8÷7=美製酒度
⑸ 中國的酒,是什麼時候就有了
早在5000年前,這里的新石器文明就有了釀酒的歷史。
樟樹市內築衛城遺址(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以及吳城遺址(殷商時代)精美的青銅器。
主要有四特酒、貴酒、張家界酒、茅台酒、西鳳酒、五糧液、雙溝大麴、洋河大麴、古井貢酒、劍南春、瀘州老窖、汾酒、伊力特、董酒、山雁王、霸王醉、金門高粱酒等。
傳說在黃帝的時候,有一個叫杜康的人,專門負責管理糧食。當時,隨著農耕的發展,糧食每年都獲得大豐收。可是,糧食多了吃不完,只能儲藏在山洞裡,山洞陰暗潮濕,時間一久,糧食全部腐爛了。杜康見狀,開始苦思冥想儲糧的方法。
這一天,杜康來到樹林里散步,發現了幾棵枯死的大樹,只剩下粗大空盪的樹干。杜康靈機一動,把糧食全部倒進了乾燥的樹干里。過了一段時間,杜康來到樹林里查看糧食,他驚奇地發現:儲糧的枯樹前,橫七豎八地躺著一些野豬、山羊和兔子,一動不動,好像死了一樣。
他連忙走近看個究竟:原來盛糧的樹乾裂開了幾條縫,由里向外不斷滲水。看來,這些動物是舔吃了這水才躺倒的。可這究竟是什麼水呢,杜康湊過去一聞,只覺一股清香撲面而來,他不禁嘗了幾口這濃香水,頓覺神清氣爽。
後來,杜康把濃香水帶回家,請大家品嘗,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說好味道。就這樣,酒在民間逐漸普及開來,杜康也被人們尊稱為「酒神」。
(5)高度白酒是什麼時候產生的擴展閱讀:
酒的主要成份是酒精,化學名叫乙醇。乙醇進入人體,能產生多方面的破壞作用。
血液中的乙醇濃度達到0.05%時,酒精的作用開始顯露,出現興奮和欣快感;當血中乙醇濃度達到0.1%時,人就會失去自製能力。如達到0.2%時,人已到了酩酊大醉的地步;達到0.4%時,人就可失去知覺,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險。
酒精對人的損害,最重要的是中樞神經系統。它使神經系統從興奮到高度的抑制,嚴重地破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過量的飲酒就是損害肝臟。慢性酒精中毒,則可導致酒精性肝硬化。
過度飲酒傷身,但是最傷身的是空腹飲酒。空腹飲酒會刺激胃黏膜,容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空腹飲酒還會引發低血糖,會導致我們體內葡萄糖供應不足,會出現心悸、頭暈等現象。
⑹ 中國出現高度酒的歷史是1000年,還是兩千年
早在2000年前就有古酒,分兩種:一為果實谷類釀成之色酒,二為蒸餾酒。
⑺ 酒有幾種什麼時候才開始有酒的
中國酒品種繁多襲,風格獨特,大致分為:
1、按酒精含量分:
˙高度酒(51%-67%)
˙中度酒(38%-50%)
˙低度酒(38%以下)
2、按酒的含糖量分:
˙甜型酒(10%以上)
˙半甜型酒(5%-10%)
˙半干型酒(0.5%-5%)
˙干型酒(0.5%以下)
3、按酒的製造方法分:
˙釀造酒
˙蒸餾酒
˙配製酒
4、按商品類型分:
˙白酒
˙黃酒
˙啤酒
˙果酒
˙葯酒
˙仿洋酒
據歷史記載,中國人在商朝時代(約3,700年前)已有飲酒的習慣,並以酒來祭神。在漢(25-189)、唐以後,除了黃酒以外,各種白酒、葯酒及果酒的生產已有了一定的發展。
⑻ 中國高度酒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
近代開始,人們酒席中必少不了酒,酒是每個宴會中不可缺少的,喝酒盡興會使宴席更好。
⑼ 白酒在中國歷史上到底是何時出現的
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白酒在酒類當中是一大類,而且品種繁多。在一大類中,還能分若干類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按照原料分類:
1、糧食酒。如:高粱酒、玉米酒、大米酒等。
2、瓜干酒(有的地區稱紅薯酒、白薯酒)。
3、代用原料酒。如:粉渣酒、豆腐渣酒、高粱糠酒、米糠酒等。
二、按照使用酒麴分類:
1、大麴酒:是以大麴做糖化發酵劑生產出來的酒,大麴又分為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2、小曲酒:是以小曲做糖化發酵劑生產出來的酒,主要的原料有:稻米。
3、麩曲酒:是以麥麩做培養基接種的純種麴黴做糖化劑,用純種酵母為發酵劑生產出的酒。
白酒有害成分
1、雜醇油
雜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過高,對人們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強,能使神經系統充血,使人頭痛,其毒性隨分子量增大而加劇。雜醇油在體內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機體內停留時間較長。
2、醛類
酒中醛類是分子大小相應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低沸點的醛類有甲醛、乙醛等,高沸點的醛類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類的毒性大於醇類,其中毒性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種原生質毒物,能使蛋白質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
3、甲醇
果膠質多的原料來釀制白酒,酒中會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對人體的毒性作用較大,4—10克即可引起嚴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於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
⑽ 白酒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出現於唐朝。
白酒的起源,具體的開始時間沒有定論,史料中並沒有對「白酒」的記載,白酒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定下來的名字,但普遍認為始於唐朝,這多虧了那一群才華橫溢的詩人們。
《本草綱目》中記載釀造蒸餾酒,與釀造黃酒不同處,在於增加了關鍵的蒸餾工藝。 經過窖池發酵老熟的酒母,酒精度低,需要進一步蒸餾和冷凝,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裝酒母,上面裝冷水。在基座下燒柴火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上升,遇到冷水冷卻,凝固成液體流出,這就成了蒸餾酒,俗稱「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