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长江的白鳍豚灭绝了没有大神们帮帮忙
2007年8月下半月,有人在长江看见一个白色的“小精灵”用录像拍下来!经专家鉴定这就是野生白鳍豚。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也对早报记者表示,说白鳍豚灭绝并不准确,只能说是“功能性灭绝”。 王丁博士解释道,报告并未认定白鳍豚已经灭绝,但白鳍豚确实已处于灭绝边缘,属于“功能性灭绝”,意思是,因物种数量个体特别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而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从1997年发现13头白鳍豚到2006年最后一次大型考察,中间时间为9年,目前尚不能断定白鳍豚灭绝。 “事实上,白鳍豚的数量在20年的时间里减少得非常严重。”白鳍豚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和洪湖等地区。王丁说,从开始研究白鳍豚保护至今, 水生所前前后后进行过130多次大大小小的考察。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早期,长江中下游尚有400多头白鳍豚,80年代末90年代初,减少到200多 头,90年代中期只剩100多头,1997年再次考察的时候,已经只发现17头了。王丁分析道,人类的活动,包括航运的高速发展、渔业的延伸、人类向长江排放的污染等,是白鳍豚在长江口快速减少的重要原因。例如白鳍豚是靠声波辨别方向的,但是航船的噪音极大干扰白鳍豚声波的发射,常常会发生白鳍豚被螺旋桨劈伤的惨剧。“坦白说,白鳍豚灭绝的机会很大。”王丁说,今年九十月份,水生所会在鄱阳湖和洪湖分别做白鳍豚的考察,不过考察的规模不大,参与专家估计不到10人,日 本专家会参与在鄱阳湖的考察,考察时间大约都是一周,主要看是否能发现白鳍豚,以及考察江豚的数量。不过最终结果会怎样,目前还无法预测。 也有这样一组数据: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不包括野生的)。 真希望白鳍豚可以好好的生存!!!!
B. 白暨豚灭绝了吗
白暨豚
细长的尖嘴里长满了牙齿
别名 白暨、白鳍豚
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英文名 Chinese river dolphin
喙豚科 Platanistidae
分布 长江中下游专湖北、安徽、江属苏段的干流之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纯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
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C. 白鳍豚灭绝了吗还有没有希望
短期内应该不会了,上次科考之后,关键是根本没有发现白暨豚生存的迹象,十之八九是灭绝了,因为长江的水质只会是越来越差,白暨豚已经没有生存的条件了。
以下是上次科考的详细内容:
由30多名中外科学组成的“长江白暨豚科考调查小组”在历经26天后,昨天抵达了此次考察的“终点站”上海。记者获悉,从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组没有发现一头白暨豚。更令人忧虑的是,连10年前在上海一带经常能见到的江豚,只发现1头。
白暨豚已比大熊猫更濒危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动中,他们还在武汉一带的长江流域发现了13头白暨豚,是一个完整的野生种群,然而想不到的是,这次一头都找不到了。当然,科考行动中没有发现白暨豚并不能说明白暨豚在野外不存在,但是它们的种群数量,明显比10年前剧减。可以说,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暨豚比国宝大熊猫濒危得多。
水环境变化在“消灭”江豚
王丁告诉
记者,他们科考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寻找白暨豚,然而,他们意外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数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在上海长江口一带,科学家3天时间只发现了一头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长江口常能见到。
记者了解到,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数量锐减的原因有四,水质污染、渔业过度发展、水上交通太过频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宁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地。
保护“活化石”须先找到两头
王丁博士表示,这次科考调查的结果让他十分着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并加强江豚的保护力量,白暨豚可在未来10年内彻底灭绝,而江豚也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白暨豚”。为了找到江豚数量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口一带迅速减少的原因,他们已经从长江口一带取水样,将进行专业分析。
目前,在湖北天鹅洲淡水湖,已经建成了中国首个白暨豚和江豚保护基地,然而10多年来,由于从未捕获成对的白暨豚,根本无法进行白暨豚的人工繁殖。去年科学家们首度人工繁殖了江豚,但仅依靠少量的人工繁殖,根本不足以挽救一个物种濒危的命运。真正拯救这些长江濒危物种,还必须要真正重视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
白暨豚还是会灭绝的
我的理由:
1)白暨豚是以家族为单位集体活动的动物,体型也不算小,加上浅色的身体颜色,活动时目标应该很大,既然那样细致的搜索都没有发现,即使有一、二条从人的眼皮下面漏过去,也会因为不能繁殖而灭绝;
2)白暨豚是水面活动的兽类,潜水能力较弱,甚至是鲸类中潜水时间最短的,不可能长时间潜水而躲过搜索;
3)长江生态严重恶化,它们得不到足够食物;繁忙的水面船舶活动也会给它们造成可怕的伤害。总之,适合白暨豚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D. 那个“被‘功能性灭绝’”白暨豚到底灭绝了没有
可能已经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在,也不能保持种群成功地繁衍
这个是没错的
在自然界 一个物种少于500个个体那么这个物种的数量是不可能保持种群成功地繁衍 就是说他们数量不可能增加 但是他们也是可以繁殖 灭绝是时间问题
E. 白鳍豚现在灭亡了吗
功能性灭绝。就是长江中还有。但是还是会灭亡,因为生存坏境日益破坏,即使存在少量也无法繁衍生息。不能在有扭转的趋势了。无力回天了。
F. 白鳍豚到底有没有灭绝
还没有,
鳍豚属鲸目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也是世界上淡水豚类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稀少且为中国特有,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余公里的江段内。以鱼为食,结群活动,小群2~3头,大群10~16头。近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80年代初有400多头,80年代中期减至300来头,1990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而到1995年已不足100头,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
三峡工程建在长江上游的出口处,不在白鳍豚的栖息范围内,不会直接危及它们的生存。但是三峡工程对长江水文情势的调节,则有可能对其栖息地产生影响。白鳍豚主要栖息在弯曲河段和弯曲分汉河段的大回水区中,当河势改变,大回水区发生移动时,白鳍豚也相应迁移,迁移距离的长短,与大回水区移动距离长短有关。三峡水库下泄清水对河床的冲刷,有可能使大回水区变动,使白鳍豚的栖息地迁移,按最严重的估计,白鳍豚的栖息地有可能下移150余公里,不到现在分布范围的1/10。另外,航运条件改善后,航行船舶增多,有可能使白鳍豚发生意外死亡的几率增加。为保护这一濒临绝灭的珍贵水生动物,国家已在长江中游的螺山至新滩口江段和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以及长江下游的铜陵江段分别建立了白鳍豚自然保护区。
G. 白鳍豚灭绝了吗
昨日(2006-12-14),两艘科考船在武汉靠岸,为期39天的2006年长江淡水豚考察至此结束。国际科考队遗版憾地宣布,在从权宜昌至上海1667公里长江干流江段中,未发现一头白鳍豚。由中国、美国、瑞士、日本、英国、德国6个国家25名国际一流专家组成的国际科考队,自11月6日开始在长江干流动用了最先进搜寻设备,全面引入声学考察方法,结果表明:白鳍豚现状非常严峻,该物种正迅速走向消亡。但此次科考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博士提醒说,没有发现白鳍豚不等于它已经灭绝,再系统的考察也可能遗漏。捕捞并迁地保护是挽救白豚的有效方法,这次科考结束后将在重点江段进行搜寻,一旦发现白豚,立即捕捞。
H. 世界上还有没有白鳍豚了
世界最为稀有的哺乳动物——白鳍豚,成为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以及与人这种世界上最为普遍、数量巨大的哺乳动物进行食物竞争的牺牲品,它们已不复存在。 “可以说,这种动物是功能性的灭绝”,总部设在苏黎世的国际白鳍豚保护基金负责人August Pfluger说,该组织去年11月份与其他机构合作资助了一个为期6周沿长江2000英里(3500公里)的考察,在此次考察中,一只长江的豚类动物也没有发现。白鳍豚是4种特有的淡水生物的一种,可能是超过半个世纪以来不幸灭绝的第一个水生哺乳动物,也是第一个由于环境恶化而消亡的大型哺乳动物。 Pfulug e r 说是人类的压力将白鳍豚推向了灭亡,“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中国仍然使用类似炸鱼等不可持续的捕鱼方式。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非法捕捞,所以出现了白鳍豚与人类争食物的情形。” 白鳍豚的权威研究专家、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长江上的水坝的建设以及大型船只往来的噪声使视力几乎为零且经常在沙质浅滩利用声纳觅食的白鳍豚迷失了方向。迷失方向而饥饿的白鳍豚可能撞上船的螺旋桨。航道的清淤亦使这些动物难以互相配合以捕猎越来越少的鱼。 作为最高级的捕食者,像白鳍豚这样的豚类是一种“标志性物种”,是整个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报警器。它们的消失预示着哺育着差不多全球6%人口——4亿人的长江生态的恶化。王丁说,长江基本没有污染。但是蓬勃发展的商业和像三峡工程这样的巨大水坝的建设已经使长江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某些江段,每公里航行的船只超过60艘。目前,长江看起来就像在高峰时段拥堵的高速公路。“如同人类一样,白鳍豚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王丁说,“如果长江养活不了白鳍豚,也会有养活不了人的时候。” 实际上,白鳍豚不是惟一一种面临灭绝的动物。王丁说,由于航运和水利工程建设,长江中的另一种特有的大型鲸类江豚的数量也正直线下降。但是,王丁说,现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些物种还为时不晚。鉴于白鳍豚的消失,中国科学家正采取积极的步骤以挽救江豚,包括在湿地保护区中人工饲养这些动物。 (文章来源:《时代》周刊8月12日文,原文作者皮特·瑞特,原文题为《永别了,长江的白鳍豚》,祖藜译)
I. 白鳍豚是不是已经灭绝了
功能性灭绝了,但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专,2002年估计已属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鳍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
(9)白暨豚啤酒怎么没有了扩展阅读:
白鳍豚数量的逐年减少,主要有其自身繁殖能力较差和长江流域人类活动较多两方面的原因。白鳍豚所属的鲸目水生多数早在数万年前迁入海洋的咸水中生存去了,停留在地球各地的淡水流域中生存的鲸目淡水豚类种群数均小,其中至今剩余的五种淡水豚均是濒危物种。
此外,根据遗传学的研究发现,白鳍豚的遗传多样性很低,这也加剧了灭绝的速度。科学家为此曾提出迁地保护的建议。由于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面积,修坝阻隔了鱼类江湖间洄游,以及长江水污染的加剧,长江里许多被白𬶨豚食取的鱼类严重不足,破坏了白鳍豚的生存空间,对其种群生存产生了严重威胁。
J. 长江里现在真的没有白暨豚吗
长江里现在有白暨豚。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到上海长江中版下游的干流1700千米江权段进行地毯式搜索,未发现一头白鳍豚,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鳍豚已经灭绝。但可以推断,长江里还有少量残存,然而仅凭这最后几只个体,已经无法延续种群,预计白鳍豚会在十年内彻底灭绝。日臻完善的克隆和转基因技术,或许是拯救白鳍豚的最后一丝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