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问古时候怎么酿酒
米酒
黄酒 用糜子
浑酒
稠酒
古代的酿酒技术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旁边有一口陶缸应为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把发酵醪拌匀的操作。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一人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发现后,正在挨揍。酒的过滤大概是用绢袋,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进一步陈酿。
东汉时期酿酒工艺路线是:
酒曲块 酿酒原料
↓ ↓
捣碎 蒸熟
↓ ↓
浸曲 冷却
↓ ↓
过滤曲汁———→入大口缸发酵(酒垆)
↓
过滤
↓
入小口酒瓶
这一酿酒工艺路线,可以说是汉代及其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法。
新汉王莽当权,恢复西汉时期酒的专卖,为此,制定了详细的酿酒原料的配比,即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出酒率220%,这个比例与现在的也很接近。从中也可看出,酒曲的用量很大(占酿酒用米的50%),这说明酒曲的糖化发酵力不高。
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将此方献给汉献帝。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这种方法,现代称为"喂饭法"。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Feed-batchfermentation)。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齐民要术>
"九酝春酒法"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进去,而是分为九次投入。该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其加九次。曹操自称用此法酿成的酒质量很好。故向当时的皇帝推荐此法。
补料法除了上述的"递减补料法"外,还有"递增补料法"。如"法酒第六十七"国的"米酒法",第一次加料3斗三升,第二次加六斗六升,第三次加一石三斗二升,第四投加料二石六斗四升。最重要者应是根据曲热强盛决定加料量。
汉代开始采用喂饭法,从酒曲的功能来看,说明酒曲的质量提高了。这可能与当时普遍使用块曲有关。块曲中根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比散曲中的相对要多。由于这两类微生物可在发酵液中繁殖,因此,曲的用量没有必要太多,只需逐级扩大培养就行了。喂饭法的方法故在本质上来说也具有逐级扩大培养的功能。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写下了不朽名著,这是一部农业技术专著,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2、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值最好在4.2-5.0之间。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围内。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即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的益的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
3、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6。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米酎酒和米酒。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8,居中的是1:1左右的。最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5、温度的控制
古人与现代人在温度这个物理量上无非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确切地说古人不是用数值表示,而是用人的体温或沸水的温度做为参照,来大致确定酿造时应控制在什么温度的范围内。我国人民在酿酒过程中已掌握了各关键环节的温度控制要点,这就是浸曲时温度的控制;摊饭时温度的控制;维持适当的发酵温度。
6、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
到北魏时期,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从东汉的画像石上的"庖厨图上可看出,酒的过滤是采用绢袋自然过滤后再加上用手挤压。
但如何"押"则不甚清楚。如在"粳米法酒"中是这样做的:"令清者,以盆盖,密泥封之,经七日,便极清澄,接取清者,然后押之"。首先是任酒液自然澄清,取上清酒液后,下面的酒糟则用押的方法进一步取其酒液。在古汉字中,"押"通"压",应是用重物从上往下压。才能把酒糟压干。可能会使用压板和某种过滤介质作为配合,把酒糟压下去,稍清的酒液又显示出来。不知当时是否有专用的木质压榨工具。
Ⅱ 古代人喜欢喝酒,他们是怎么酿酒的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在我们国家,酒文化是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从很多的历史文献当中都有记载,酒是中国饮食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有很多关于酒的诗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的诗人和文豪都是有酒作伴才写出了那么优美的诗句。
蒙古人是比较喜欢喝的,主要是能够起到御寒的作用,这一类的酒度数达到了30~60度和现如今白酒的度数是有一拼的,但是口感上还是有些不一样。现如今有不少人喝酒少了情怀,单纯的是为了买醉,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酒的度数真的是很高.
Ⅲ 世界最早生产啤酒的国家啤酒酿造方法如何发明
啤酒的发明复啤酒的历史制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到8000年。啤酒的最初是什么时候由谁发明的,已经无从查考。但是通过考古发现,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已经开始制造。苏美尔人用刻在粘土上的楔形文字描绘了当时的啤酒制作过程。当时的啤酒制法是将麦子晾干以后,磨成粉、做成面包之后再粉碎加水,通过自然发酵而成。当时已经有了十几种的啤酒,其中有大麦啤酒、大麦小麦混合啤酒、或用甘蔗为原料添加椰子果的啤酒等,是极富多样性的健康饮品。
在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啤酒也已经广泛饮用。肥沃的尼罗河畔生长的大麦为酿造啤酒提供了优良的原料。公元前1700年左右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汉莫拉比法典》里就有有关啤酒的法律。这个时代各地已经建了许多酿酒作坊,出现了许多类似今天的啤酒屋一样的场所,法典里的第一个有关啤酒的法律就是有关这种啤酒屋的管理和惩罚的规则。
Ⅳ 怎么酿造啤酒
啤酒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饮品,并且也是很受人欢迎的,适当的饮用对人体存在有一些好处,有许多人都会在吃饭、吃烧烤的时候配上啤酒,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烧烤配上一杯冰啤酒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美事。有许多人对于啤酒的酿造工艺很好奇,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啤酒的酿造工艺。
啤酒生产大致可分为麦芽制造﹑啤酒酿造﹑啤酒灌装3个主要过程。
麦芽制造
有以下6道工序。大麦贮存﹕刚收获的大麦有休眠期﹐发芽力低﹐要进行贮存後熟。大麦精选﹕用风力﹑筛机除去杂物﹐发芽适宜温度为13~18℃﹐发芽周期为4~6日﹐根芽的伸长为粒长的1~1.5倍。长成的湿麦芽称绿麦芽。
焙燥﹕目的是降低水分﹐终止绿麦芽的生长和的分解作用﹐以便长期贮存﹔使麦芽形成赋予啤酒色﹑香﹑味的物质﹔易于除去根芽﹐焙燥後的麦芽水分为3~5%。贮存﹕焙燥後的麦芽﹐在除去麦根﹐精选﹐冷却之後放入混凝土或金属贮仓中贮存。
有以下5道工序。主要是糖化﹑发酵﹑贮酒後熟3个过程。
原料粉碎﹕将麦芽﹑大米分别由粉碎机粉碎至适于糖化操作的粉碎度。糖化﹕将粉碎的麦芽和淀粉质辅料用温水分别在糊化锅﹑糖化锅中混合﹐调节温度。糖化锅先维持在适于蛋白质分解作用的温度(45~52℃)(蛋白休止)。将糊化锅中液化完全的醪液兑入糖化锅後﹐维持在适于糖化(β-淀粉和α-淀粉)作用的温度(62~70℃)(糖化休止)﹐以制造麦醪。麦醪温度的上升方法有浸出法和煮出法两种。
Ⅳ 怎样用古法酿造酒
采用古法酿酒技术来酿造白酒或者米酒的师傅是越来越少了,如今很多酿酒企业或者酒厂都放弃了古法酿酒技术-这种十分传统的酿酒方法,采用全新的生熟料酿酒技术,利用现代化的酿酒设备,在产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古法酿酒技术,而口感上也不输于传统的酿酒方法。
虽说,古法酿酒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很多有名气的规模不发的酒坊依然没有放弃这种原始的酿酒方法,而让这种技术传承下来的因素除了酿酒师的坚持外,酒的口感和美味才是立足于市场的真正原因。接下来,为大家揭秘古法酿酒工艺的具体流程。
首先,制作酿酒的酒曲
用嫩玉米浆,野菊花,麦麸,老玉米面,大曲酒,黄酒糟(糯米酒糟)。嫩玉米,需要用手将玉米粒剥下来,每年制作酒曲时,要剥几百斤,很是辛苦。嫩玉米打成浆,放置一天,就自然发酵了,闻起来很酸,这是酒曲的关键。第一年在野外收割好野菊花,在第二年制作酒曲时,用野菊花熬水放凉备用。
第二,将大曲酒酒曲发酵
这个时候使用麦秸对酒曲进行发酵,将晒的火热的麦秸在地上铺厚厚一层,然后麦秸上摆放酒曲砖,每一排酒曲砖之间又放一层热麦秸,一层层堆起来,上面再蒙一层热麦基,利用麦秸的温度,让酒曲发酵,大概4天左右,就能闻到很香的酒味了,再过4天左右,味道就很小很小了,这时候大曲酒酒曲就发酵的差不多了,可以打开麦秸垛,将酒曲砖拿出来晒干后粉碎留用。
第三,对发酵好的酒料进行拌糠
将发酵好的酒料取出来,放地上,掺进米糠搅拌,搅拌过程中,一定要将酒料团拍散开,用米糠拌均匀,刚取出的酒料很湿很黏,假若不掺进米糠,放在灶上蒸制时热气很难穿透每一份酒料,这样酒精不能完全挥发,严重影响出酒率。掺进米糠,使酒料干散,米糠是必需品。
第四,加满酒料后进行蒸馏
酒料加满后,酒篜的上面放一个草圈,就是酒篜和天锅之间的那个看起来破破烂烂的家伙,这个是用竹子,稻草,和塑料膜缠制的,草圈上放一口锅,学名天锅,里面放冷水。当酒篜里面的热酒篜气遇到天锅冷锅底时,就凝结成液状酒流出来了。天锅在加凉水,天锅的凉水要不停的换,保持在35度以下。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土灶中的火越猛,出的就越快,一般不要太猛的火,中火慢慢出即可,火力太猛,容易让底锅的水翻腾出来。刚出来的酒是热的,在接酒时,要一边接一边尝。酒香不怕巷子深,采用古法酿酒技术所酿造的曲酒正在完美的阐释这样的一个道理。古法酿酒技术为现在现代酿酒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帮助,即使有一天它成为了历史,退出了酿酒的舞台,而它在酿酒师心中的地位也会一直传承下去,屹立不倒!
Ⅵ 啤酒酿造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啤酒最早是古巴比伦献祭中记载的,已有8000多年历史。
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已知最古老的酒类文献,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献祭用啤酒制作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用大麦﹑小麦﹑蜂蜜制作的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开始使用苦味剂。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於啤酒的详细记载。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高度发展。拿破仑的埃及远征军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苦味剂虽早已使用﹐但首次明确使用酒花作为苦味剂是在公元768年。
啤酒以大麦芽﹑酒花﹑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饱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现在国际上的啤酒大部分均添加辅助原料。有的国家规定辅助原料的用量总计不超过麦芽用量的50%。但在德国﹐除制造出口啤酒外﹐国内销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辅助原料。国际上常用的辅助原料为﹕玉米﹑大米﹑大麦﹑小麦﹑淀粉﹑糖浆和糖类物质等。根据所采用的酵母和工艺﹐国际上啤酒分下面发酵啤酒和上面发酵啤酒两大类。啤酒具有独特的苦味和香味﹐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各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多量维生素如维生素B﹑B﹑B﹐菸酸﹐泛酸以及矿物质等。
Ⅶ 古代人是怎样酿酒的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写下了不朽名着《齐民要术》,这是一部农业技术专着,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齐民要术》中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1、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齐民要术》中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2、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值最好在4.2-5.0之间.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4.2-5.0的范围内.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即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的益的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最早记载此法的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三例酿酒法采用了酸浆法.
3、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4.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汉书·平当传》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6.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齐民要术》中的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__米酎酒和__米酒.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8,居中的是1 :1左右的.最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用水量最少的酒是"米酒"(一种法酒),但实际上加水量最少,浓度最高的应是几种酎酒.酎酒酿造的特点是,不是采用常见的浸曲法,原料也不是采用常见的蒸煮方式,而是先磨成粉末,再蒸熟.曲末与蒸米粉拌匀,入缸发酵,几乎近于固态发酵.酎酒酿法的又一特点是酿造时间长达七八个月,而且基本上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发酵的,即当米粉加曲末用少量的水调匀后,即装入瓮中,更加以密封,不使漏气.由于基本上隔绝了外来氧气的界入,发酵始终处于厌氧状态.有利于酒精发酵.这种方法酿造的酒,酒的颜色如麻油一样浓厚,先能饮好酒一斗者,唯禁得升半,饮三升大醉,不浇,必死,凡人大醉酩酊无知,……,一斗酒,醉二十人.得者无不传饷."
5、温度的控制
古人与现代人在温度这个物理量上无非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确切地说古人不是用数值表示,而是用人的体温或沸水的温度做为参照,来大致确定酿造时应控制在什么温度的范围内.我国人民在酿酒过程中已掌握了各关键环节的温度控制要点,这在《齐民要术》中得到了较完整的体现.这就是浸曲时温度的控制;摊饭时温度的控制;维持适当的发酵温度.
6、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
到北魏时期,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从东汉的画像石上的"庖厨图上可看出,酒的过滤是采用绢袋自然过滤后再加上用手挤压.
《齐民要术》中提到了"押酒"法.但如何"押"则不甚清楚.如在"粳米法酒"中是这样做的:"令清者,以盆盖,密泥封之,经七日,便极清澄,接取清者,然后押之".首先是任酒液自然澄清,取上清酒液后,下面的酒糟则用押的方法进一步取其酒液.在古汉字中,"押"通"压",应是用重物从上往下压.才能把酒糟压干.可能会使用压板和某种过滤介质作为配合,把酒糟压下去,稍清的酒液又显示出来.不知当时是否有专用的木质压榨工具。
Ⅷ 古代的酒是怎么酿的
《礼记·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点注意事项:“秫稻必齐,曲粟必时,版湛炽必洁,水泉必权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要求造酒用的谷物必须成熟,投曲必须及时,浸煮时必须保持清洁。
造酒用的水质必须要好,器皿必须用优良的陶器,火候必须适宜,这其实也是对我国古代酿酒技术的科学总结。汉代由于制曲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不同的谷物制曲,从而增加了酒的品种。
北魏的《齐民要术》专门讲了制曲酿酒的方法,列举的12种制曲法中,有两种是碎块的散曲,有10种是饼状曲,这些饼曲至今仍是酿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时期,制曲技术进一步发展,酒的品种更多了。北宋时还出现了一部论述造酒的专著——《北山酒经》。
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Ⅸ 啤酒是怎么酿造的
啤酒花
啤酒花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全株有倒钩刺,茎长约10厘米,中空。叶对生、卵形、有长柄。花序腋生,雄花穗状,具有多数叶状苞片,雌黄10余对,无花被子,果期产生大量黄粉状物。新疆天山、阿尔泰山的山坡林间有大量野生分布,为本品原产地之一。所制啤酒酒液透明度好,有光泽,泡沫细腻洁白,有花香气,味纯柔和,二氧化碳含量丰富。啤酒花是制造啤酒的关键原料,每制造1000升啤酒约需要干啤酒花1.5公斤。
啤酒花还可用来做面包和治病,药用价值较大,有利尿健胃作用。其松果制剂具有抗癌活性;挥发油对治疗心脏病有较好功效;富有多酚化合物对治疗各类炎症及瓦特金氏病肝感染性损伤有一定作用。酒花中的苦味物质,挥发油、果胶、鞣质、黄酮等化合物,本身即有明显的药理活性。
其实我觉得啤酒酿造很难咧,
主要原料:麦芽,大米,酒花,水,酵母
主要设备:粉碎机,锅,冰箱,温度计 100度量程的
好,咱来个简单的工序试一下:
1 大米就不要了,来全麦的。
将麦芽粉碎,不要太碎,保证麦皮完整一点,没有粉碎机就捣碎
2 1斤麦芽粉碎物加5斤水,矿泉水吧
放锅里,慢慢煮,45度左右保温30分钟,再慢慢升温到63度左右保温60分钟
升温到72度
3 把那一锅“粥“用纱布滤出来,得到最甜的麦汁,把糟用4斤的70度的水 冲洗出来,充分利用原料。
4 把麦汁全部收集起来,煮,60分钟,一边煮一边搅拌,沸腾开始了加酒花,颗粒制品,5克(放多了,就苦了啊),蒸发掉一斤水。浑浊的麦汁会变清亮
5 停火,就在那锅里沿着锅壁顺着一个方向搅拌,锅底中间会出现沉淀物。静置,把热麦汁趁热缓缓倒入封口容器(大的带盖子的),紧密封口的哦,尽量减少沉淀物进入。
6 在麦汁冷却到室温后加入啤酒酵母,这个过程很重要,比较容易染菌啊,在酒精灯火焰保护下加入
7 密封,放冰箱里,估计一共要一个月多,温度保持5度左右。经常观察,不要暴露在阳光下。酵母会变多,然后沉淀下来。也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密封要好。因为没有设备,这样放着吧,就不把酵母分出来。
8 等啊等啊等,开瓶吧,尝一点先,没有酸,腐等异味就放心的喝吧。
主要是酒花可能不好获得,还有就是容易染菌
工艺周期比较长,部分参数还是要自己摸索,比如发酵时间。
口味自己掌握,原料量决定浓度,想喝带劲的就在63度放长一点
Ⅹ 古时候人家酿酒是怎么酿的
简单的说:粮食 发酵 制曲 蒸馏 勾兑
首先要有粮食,北方一般是高粱、小麦、大豆。南方一般是大米。白酒的包装上一般有配料表
有了粮食还要有一定的比例,这个随便就行。
第二,把粮食放在容器里,放水,水刚刚没过就行。在常温下正常发酵,时间你看着办,大约是半个月到半年。
第三 制曲 这步比较麻烦 建议买一点。如果自己做的话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把小麦蒸熟,堆放,一般是五六天翻一下,在温热潮湿的地方堆放。发现大面积的发霉就可以停止了。但一定要注意这期间的卫生,因为是知道真菌,要注意一些。
然后是投曲,将酒曲放如粮食和水里,比例自己看着办就行,不同的酒有不同的比例。自己的话十比一,三比一都行的。然后继续发酵一个月左右。在温暖的环境下就行,热的话就时间短些。
第四是蒸馏,这个需要蒸锅的,而且要吧蒸汽全部收集起来。需要什么样的器具你看着办就是了,火候很关键,要文火,而且温度是要调的。
第五 蒸出来的酒能直接喝的不多。还要将酒装入专用的酒坛,一般是陶制的,要储存一些时间,就是入窖。等出窖时要将几种不同度数不同种类的就勾兑在一起,形成一定的香味和度数。
就是这么酿的,当然,这是最最简单的原理,自己酿可以。大工业化是不行的,传统的酿酒也要复杂的多。茅台就的工序就多达五百道。山东名酒孔府家酒也要一百多道细致的工序完成,窖藏最少也要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