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啥过年走亲戚不能下午拿点心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只知道的是正月初一时,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朋友们也互致新年快乐,以吉祥之语互贺祝新春。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其实,春节拜年学问很多,春节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
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短信、寄贺卡、礼仪电话和电报,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寄贺卡时,也会同时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某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
拜年注意事项:
要注意衣着整洁。适当穿上一些好衣服,给人一种节日的美感。要讲究称呼的规范化。拜年的时间选择要妥当。如有必要,可先向主人报信,避免空跑一次,如不准备吃饭,最佳时间是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间。
1、最好穿新衣,以暖色为主,红色更佳,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的趋吉避邪的意思。忌讳穿一身黑或一身白。
2、着新装的同时,别忘了理发,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拜年时,必须将头发收拾干净整洁。
3、登门拜年时间别太早,礼尚往来已经不是越早越好,保证别人的休息,找好适当拜访时间非常重要。
4、家里拜年时,忌说不吉利的话,像什么死啊、病啊的,不要过分渲染不好的事情,什么离婚啊、谁谁有病了等等。
要事先对可能碰到的长辈、同辈的称呼有所了解,以免出现尴尬的场面,使人感到不够礼貌。吉利话要说得适宜。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祝贺语。交谈时,要拣双方愉快的话题,不要扯到悲哀伤感的事情上,不要高谈阔论,信口开河,过分激烈地争论问题,要在轻松愉快、亲切自然的气氛中,把道喜贺新的真情实意表露出来。举止、姿态要文明。
⑵ 春节串亲戚可以下午去吗有没什么忌讳的
最好上午去,忌讳谈不上,春节期间熬夜是常态,下午一般都在午睡补觉,这时候来客人了很烦躁的。
⑶ 去拜访亲戚,下午去合适吗
其实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首先与那位亲戚家取得联系,否则就会有点唐突,一来是一种不大礼貌的变现,二来可能会吃到闭门羹。等亲戚说明能不能去拜访以及何时方便去拜访再做定夺。
⑷ 是不是下午带东西去别人家里不吉利
日薄西山,有点太阳下降的意思。
一般看望病重的、太讲究的人,最好还是注意点。
正常交往,无所谓的,上年纪又病重的,要慎重。
⑸ 去亲戚家喝搬家酒送礼时该怎么说
搬家的宴席都是成为乔迁之喜,祝福时可以说恭喜乔迁,乔迁大吉之类吉利的话语都是可以的。
⑹ 我准备让亲戚带一箱白酒乘坐火车回家,不知道白酒可以携带上车不
去年抄,我带了一大可乐瓶约袭2公斤的自制
药酒
坐火车
去广州,很顺畅地过了安检线。而在
澳门国际机场
登机前安检时,一支120g未开封的
云南白药牙膏
被收缴,连一
玻璃杯
茶也被责令泼掉,说是登机不能随身携带超过100cc的
液体
。
查看原帖>>
⑺ 为何有些地方拜访亲戚不能下午去
这是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代表什么!
⑻ 下午走亲戚有什么忌讳
县内民间各种禁忌习俗较多,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分为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自然现象忌讳等三类。
语言禁忌:集中表现有二:一是在春节或其他喜庆之时,忌讳使用认为不吉利的字词,如死、杀、砍、剁、梦、鬼、断、赊、没得等。二是把与不吉利字词谐音的事物、名称,变称为象征吉利的名称,如鸡蛋与“罪断”谐音,则变称为“元宝”;舌头与“赊头”谐音,变称“赚头”;“棺材”变称为“寿器”或“长生”;猫子与“有子”谐音,变称为“财喜”;蛇与“赊”谐音,变称为“长虫”、“小龙”等。
行为禁忌:昔日,县内行为禁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到了事事有约束、处处有忌讳的地步。如礼仪方面有:春节期间送礼品时忌送白糖。结婚礼品忌送单数、忌送白色物品。丧事礼品忌送红色物品。棺枢抬出门后,所收丧礼忌拿进屋内。死者出葬后忌收丧礼。父母去世未满七天,子女忌入他人家中。看望病人时忌送鸡蛋,忌在下午探望。父母健在子女不能饭后饮酒。吃酒席时忌上、下辈对坐。给孩子取名忌与长辈同字等等。日常生活方面有:生意人忌讳女人横跨扁担。小孩子忌讳下午出外走亲戚。未满月的母、子忌讳到他人家中串门。孕妇忌看新人拜堂,忌摘瓜果。妇女经期忌入“月母子”房间,忌拜堂成亲。女人的衣裤忌晒在有人通行的地方。一人忌讳同端两盏灯行走。碗里装有饭菜时,忌讳将筷子搁在碗上,忌用筷子敲碗打锅。晚上忌梳头、照镜子。冬月、腊月忌搬家。腊月忌拾死兔,正月忌拾死鸡。任何时候忌拾帽子和手绢。小姑忌穿嫂子的鞋。清早忌讳说梦道鬼。亡故在户外人的尸体或棺枢忌入家门等。
自然现象忌讳:过去,由于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怀有迷信、恐惧心理,故对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甚为忌讳。如清晨忌听见乌鸦叫,下午忌房前屋后喜鹊叫,深夜忌狗狂吠,全天都忌猫头鹰哼叫,忌母鸡打鸣,忌见慧星,忌见蛇,忌下雪天打雷,忌闰八月,忌遇旋风等等。
现在,随着群众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知识逐渐普及,所有迷信禁忌亦随之减少。
⑼ 走亲戚是上午去好还是下午
看情况,如果只是路过然后去看望一下,聊聊家常的话,基本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如果是比较正式的,一家人出发一起去走亲戚的话,一般都是上午去的,聚在一起后聊聊天,谈谈生活,讲讲自己的见闻和风情轶事,临近中午主人家基本让客人吃完饭才让客人离开的。
走亲戚是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联络感情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娘家人去闺女家走亲戚,还多少带有检查工作的意味,闺女在婆家生活得如何,受委屈没有,婆媳间是否融洽,妯娌们和睦与否,都是娘家人十分关心的话题。
亲戚之间经常走动可以加深感情,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功效。亲朋好友聚到一块,一旦发现某个该来的亲戚没有来,自然要打听一下缺席的个中原因,如若是亲戚之间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待事情忙完,便抽时间去调解双方的矛盾,最终握手言和,亲情依旧,下次遇到事情再坐到一起,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老亲戚是一根联系骨肉亲情的麻绳,一头连着前世的缘,一头连着今生的根;老亲戚是一把丈量人间冷暖的标尺,镌刻着家族的兴衰,延伸着不灭的香火。
人像一茬茬的庄稼,生老病死,岁岁枯荣,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老亲戚都不能断,都要薪火相传一辈辈延续下去。老亲戚是血脉的源头,是亲情的凭依,是一根瓜秧上结下的瓜。
⑽ 为什么不能在下午拜年或走亲访友呢
怎么会不尊重,亲戚多的,就那几天时间,年前,年后,上午一家,下午一家,晚上可能还一家,都是亲戚。都重视。人家说的是下午不看病人好吗。都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