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药剂学 酊剂和酒剂有什么区别
酒剂又名药酒,系用白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白酒含乙醇量约为50~60%)。
酊剂系指药材用不同浓度的药用乙醇,经浸提或溶解药物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多数的酊剂供内服,少数供外用。
② 药酒每天该喝多少合适
药酒在中华民族保健方面的应用,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药酒治病的例子,《本草纲目》中载有药酒方69个。中药能补虚扶正、调和气血、平衡人体阴阳,酒能行血脉、通经络,而药酒把酒与中药融为一体,使两者相得益彰。 酒和药互相提高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郭桂明副主任药师对《生命时报》记者介绍,药酒包含酒和药物的双重功效,但主要是药用。俗话说“酒乃百药之长”,酒本身也有药的作用;而且,酒可以把药材中脂溶性、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效。“酒借药势、药借酒力”,酒和药能互相提高作用。如果说平时单用药时能发挥三分药力,那么在药酒中即可达六到八分。而且酒和药混合后,酒劲会加大,如果平时能喝半杯酒,对于药酒,就只能喝一口。按其中所含的药材性质的不同,药酒可以分为动物药酒、植物药酒、动植物药酒,以及矿物类药酒。常用的药材有人参、蛇、不老草、枸杞、鹿茸、鹿鞭、冬虫夏草、西洋参、巴戟天等。还有一种外用的药酒,又称酊剂,如治疗风湿的麝香舒络,用于病变处的关节和穴位,可以止疼、活血。还有用于治疗软组织挫伤的红花油等,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 酒用白干,药材整根或切片 郭桂明说,不同的酒对疗效影响不大,一般根据个人喜好选取酒的度数和气味。酒量小者,可选38度左右的低度酒;酒量大者,可选52度左右的高度酒。通常不选曲酒,因为曲酒是由酒曲发酵而成,其内含有的酒曲香会和药物的气味混合,产生怪味,令人闻起来不舒服。通常多选老白干或黄酒,与药材混合后气味清淡、芳香诱人。湖北省中医院药事科张跃军主任药师介绍说,白酒的好处是不容易变质,存放时间长。但在南方偶尔也用果酒来制药酒,其酒精含量少,对人体刺激较小。使用果酒制作时,一般采用煮提法——将药材煮好后,把药渣去掉,取适量药液兑入果酒中饮用。郭桂明说,药材可以整根放,也可以切成3—5毫米的片剂或者段剂,但很少研磨成颗粒。因为颗粒容易使药液混浊,透光度不好,而且颗粒状药物溶解得快,浓度大。除非需要快速溶解者,才会使用大块的颗粒。将药材放入竹篮后,快速过凉水,又称“抢水洗”,既可以洗掉药材表面的浮土、粉尘,又可以把药材湿润,利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在酒中缓慢地溶解释放。装药酒的容器多选磨口的玻璃瓶子,便于密闭、防止药物氧化。深色的瓶子最好,如果用透明的瓶子,要注意不要在阳光下直射。药和酒的比例搭配也有讲究。一般来说,浸泡后的药材约占全部药酒体积的1/3。饮用者还可以根据自己口味的喜好,加入一些调味剂。例如,枸杞子可以减淡酒味,乌梅可以使味道变得甜酸,喜欢甜味又没有糖尿病者还可以加入冰糖等。 每次喝1两半 郭桂明说,将药材泡入酒中,室内常温保存,但是要注意密闭、避光,每天摇动数次,这被称为“冷浸法”,是最常用的。还有一种“热煮法”——将药材放入酒中加热煮,可以温阳解表。但是此种做法酒易挥发,使度数变低,不宜长期保存,因此只适合于短期内服用,例如风寒型感冒者,可以用于治疗鼻塞、头疼等。此时多用黄酒制作,并趁热服,可迅速改善症状。当药酒的颜色不再加深,表明药物的有效成分已经停止渗出,药酒浓度已达到最大,就可以服用了。一般来说,动物类药酒浸泡1—2周才可以服用,而植物类药酒3—5天就可以了。有些贵重药材,可反复浸泡,离喝光前尚有1寸的液高时再次续入新酒继续浸泡。一旦出现下述情况,就不要服用了,如药酒质地混浊(有效成分被氧化)、絮状物明显(有效成分变质、析出)、颜色变暗、表面有一层油膜、酒味转淡、有很明显的酸败味道等。饮用时,每次喝1两到1两半。不善饮酒者可将药酒兑在黄酒或冷开水中,按量饮用。滋补类药酒服用时间没有限制;而治疗用的药酒,最好不要在空腹或者吃饭时用,因为前者对胃肠有刺激,后者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安神类药酒,适合在睡前1—2小时服用
③ 吃中药喝酒会有什么后果
“医”的繁体字包含有“酒”,可以看出,医药与酒有密切的关系。
酒作为一种溶媒在中药炮制制剂中常用。在中药炮制中常用酒作为辅料,中药的提取也常用酒为溶媒,醇提,中药剂型中有酒剂、酊剂,方剂中也有一些包含酒的配伍。汉代张仲景,用瓜蒌、薤白合白酒,名“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胸部满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之胸痹证。相当于现代的冠心病心绞痛,而所用的白酒则是现在的米酒。在“复脉汤”中,张仲景也用了大量的米酒。方中的米酒都是取其辛温之性,通阳复脉,从而使气血流通,血脉通利。后来的酒剂(以酒为溶媒浸泡药材,或加温同煮供内服或外用)多用于体虚补养、风湿痹痛或跌打损伤等,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等,用酒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气血的运行,活血通脉。现代人们保健中也经常用酒浸泡不同配方的中药材饮用。
酒现在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人民的生活,适量饮酒能舒经活络、增进饮食、帮助消化,从而有益健康,但长期过量饮酒,则对脑神经、心血管、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均有不良影响,中医也认为,酒过量助长湿热。
一般而言,服用中药期间不宜饮酒,除了酒剂治病;用酒剂治病,应当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及平时的酒量来决定适当的用量,老年人与妇女儿童当少量为宜,且酒剂用酒以低度为宜。即使酒量大者,也不要多喝,更不要喝醉。对于那些素有出血病史或内有湿热或阴虚火旺者,更不宜用酒剂治疗,也不宜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饮酒,因为酒助湿生热,化火动血。对于治疗用酒,或用酒服丸散药,一般用米酒为宜,且从小量开始,以防醉酒。部分中药经酒浸泡后药效增加,在用量方面也要注意适当减量服用。
④ 酒剂与酊剂有哪些异同点
酒剂又名药酒,系用白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白酒含乙醇量约为50~60%)。
酊剂系指药材用不同浓度的药用乙醇,经浸提或溶解药物而制成的澄明液体制剂。多数的酊剂供内服,少数供外用。
⑤ 简述酒剂和酊剂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酊剂与酒剂的相同点:
酒剂与酊剂均为含醇制剂,有效成分均能被迅速版吸收而发挥疗效权,且都具有防腐作用,易于保存。但因醇有一定药理作用,故二者在应用上都受到限制。
不同点:
1、浓度不同
酊剂的浓度有一定规定,有的可通过含量测定来控制,多数按“药材比量法”表示含量,而酒剂一般多按验方或秘方制成,没有一定的浓度规定,故其标准因品种、因地而异。
2、制作方法不同
酒剂一般多用浸渍法制备,少数采用渗漉法;而酊剂除采用浸渍法、渗漉法制备外,还可采用稀释法或溶解法制备。
3、概念不同
酒剂又名药酒,系用白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明液体制剂。(白酒含乙醇量约为50~60%)。酒剂,为了矫味,常酌加适量的冰糖或蜂蜜。
酊剂系指原料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可供内服或外用。酊剂的浓度除另有规定外,含有毒剧药品(药材)的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10g;其他酊剂每100ml相当于原药物20g[1]。